直面焦虑-慎用镇静剂

  根据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CPN)的数据显示,抗抑郁药物医院购药金额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比如,2005年就比上一年增长了20.18%。另有数据表明,催眠镇静药物在我国的应用日益普及,虽然属于处方药,但由于控制不严而比较容易获得,因而药物依赖者也有增长趋势。近年来对北京部分居民和职业群体的调查资料显示,对安定类药物的依赖或滥用均居各类物质依赖或滥用的首位。因此有人预言,安定类药有可能成为新一代的鸦片。

  用药之争

  反对使用精神类药品的呼声从来没有间断过。《中国消费者报》最近转载美国《生活信息》的消息,指出健康医学的12大谎言,谎言之一就是“镇静剂治疗焦虑”。据称,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医生们会给过度紧张的病人开一些镇静药片,如安定类的药。这类药很快成为“神奇药物”,似乎对付压力终于有了一付“良药”。但是近来的研究证实,这类药物容易上瘾,无数患者,尤其是女病人,服用一段时间后都产生了药物依赖,脱离不开镇静剂了。

  另外一则没有公论的花边新闻牵扯到美国影星汤姆·克鲁斯和波姬小丝。据美国媒体报道,克鲁斯曾经公开批评波姬小丝生下第一个女儿后服用抗抑郁药物。去年,克鲁斯在一档电视节目中称,抑郁症可以通过锻炼和维生素进行治疗,而不需要服用药物。波姬小丝随后同他公开发生口角。最近,克鲁斯主动向波姬小丝寻求和解。不过,克鲁斯的发言人说:“克鲁斯没有改变自己对抗抑郁药物的立场,因为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已经发出了黑色标签警告,这种药物会危害健康。”

  克鲁斯是名人,他的观点引人注意,这不奇怪。不过,他并不是无的放矢。美国抗抑郁药物市场占据了全球抗抑郁药物市场的88%。另据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医生刘华清副教授说,美国大概十分之一的人服用抗抑郁药物。相比之下,国内的抗抑郁药物市场则还在发展中,抗抑郁药物销售额仅占全部药品销售总额的0.6%左右。

  作为精神病学专家,刘华清医生认为对于有严重焦虑抑郁的病人来说:药物的正作用远远大于副作用。“焦虑抑郁者的情绪水平低于正常人,药物帮助他降低焦虑情绪,改善抑郁状况。如果他睡不好觉,大夫的话都听不进去,再高明的医生也帮不了他。” 法国中西医结合医生古德龙也持这种看法,“幸好有这些药物来减轻精神的痛苦,在病人发生严重焦虑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使用这类药物,以防止病人自杀或人格分裂。”

  避免形成依赖

  焦虑与抑郁经常相伴发生,中科院心理所的研究认为,二者的共病率高达60%。有些抗抑郁药物也有缓解焦虑的作用。中国药物依赖治疗中心杜万军主任认为,不论是安定类的镇静药或抗抑郁药,都会产生依赖性,因为这些药物本身具有成瘾性物质,“药物改变人体的神经递质,让人感到舒适、放松、不紧张,肌肉松弛。用药二三个月不会成瘾,但是,无节制地、长期地服用则会成瘾。药量越大对身体损害越大。”

  许多精神医生都强调“开药的艺术”。刘华清医生解释道:“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有的人吃一个馒头就饱了,有的人要吃两个。医生需要制定正规、严格的用药方案。问题出在那些不去医院的病人身上,他们自己买药,用药物麻醉自己。”

  专门治疗依赖症的法国医生玛克森斯无奈地说,药物疗效不佳的原因,通常在于医生开药过于轻率,面对病人的痛苦他不知所措,匆忙下药只是为了解脱自己,而不是为了减轻病人的焦虑。

  精神药物并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是通向幸福的保证,它们充其量只能缓解痛苦。任何情况下都需要谨慎使用:抗焦虑药物导致的生理依赖可能发展成为心理依赖,最后使患者把药片当作崇拜的对象。有的患者随身携带药片,只要有药片,心里就会感到安慰。

  各种疗法相互配合

  古德龙指出,只有在医患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药物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医生要善于倾听病人的诉说,耐心解释治疗的必要性,充分理解病人治疗前的犹豫不决。从某种意义上说,治疗者本人就是一味良药。

  结束治疗的决定也应当同患者商量。用药的剂量要逐渐减少,以避免焦虑症状反弹。某些情况下如焦虑症状相对较轻,医生可以建议病人采取温和的替代疗法,如植物疗法或针灸。这两种中医疗法既没有副作用又不会产生依赖,的确能减轻精神疾病的症状。

  医生和心理学家互为补充

  “我就想找到一种药,治好我的病。可是每种药服不了多久就不起作用了”,57岁的李先生被焦虑症折磨了好几年,还在苦苦寻找药物。其实,我们应当知道的是,如果长期不正规地使用,大多数精神类药物都会失效。

  另外,如果说药物可以减轻焦虑症状,那也只是如同给伤口涂麻药,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病因。“焦虑不是一种要消除的祸患,而是某种精神痛苦的表现,它反映的是内心的需要,是调整生活状态或改变世界观的需要。” 玛克森斯医生这样强调。心理治疗的意义就在于此。心理治疗即使不能消除创伤,也能够让患者更好地了解创伤的根源,并从自身找到克服它的力量。   

  激发自我痊愈的潜能

  把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结合起来才是最佳方案。服用药物带来的效果或者使病人更从容地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起相反的作用。“药物使我变得特别迟钝,妨碍我思考。”35岁的伊莎就在医生的支持下,减少了服药的剂量,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

  心理治疗必须等到停药后才能着手吗?这点没有一定之规。与药物治疗同时、之前或之后,都可以,条件是病人突然开窍,明白了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并想重建自己的人格。“你会突然明白,我们依赖药物就像在大海里死命抓住救生圈,这无济于事,”29岁的娜莉这样说,“有一天,我终于想学习游泳。”

  今天我们还可以尝试其他的方式激发自我痊愈的能力,使身心安宁,比如:放松、按摩、瑜伽,或从事艺术活动,让焦虑以创造性的方式得到表达。杜万军医生告诉我们:“生活要有规律。工作再忙,也一定要抽出时间增加交往,多参加体育运动。”

  还有一点很重要:不要相信存在着一种灵丹妙药,不管是“天然的”还是“化学的”,应当深入自己的内心,倾听灵魂的苦痛,用个性化的方式做出回应。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自己不知道的潜能。对生活绝望的时侯,应该试着挖掘自己的潜能。

  需要用药的情况

  焦虑症状持续三到六个月以上,影响到患者正常的生活和社会交往,医生就会考虑用药。比较常见的是安定类的药物,起到镇定催眠、减轻焦虑不安的作用。抗焦虑与抗抑郁药物的效用有重叠的地方,所以抗抑郁的药物也会用于焦虑患者。同时,焦虑和抑郁虽然是两种病,但又是共病,抑郁可以合并焦虑,从而在治疗抑郁的时候也要治疗焦虑,只是在用药量和用药时间上有不同。镇定药、安眠药和抗抑郁的药物都属于精神药物,本文关注的是这类药物使用的问题。

  从心理的角度看,那些长期处于忧虑状态的人,不完全“戒除”药物有时反而是明智的做法。这些人从童年起自我感觉就不好,成年后又一直有抑郁倾向,他们服用抗抑郁药以后,症状立即奇迹般地明显减轻。因此,很多精神病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服下第一片抗抑郁药后就声称生活好了起来,他可能存在着慢性心理缺陷,需要长期治疗。此外,当我们内心发生严重危机,并被焦虑情绪困扰而一蹶不振时,也应该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药物不是治疗焦虑的唯一办法,我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旅游、人际交往来调节焦虑情绪。不过,我们也没有必要把药物当成魔鬼,服用药物不是什么让人感到羞耻的事。如果我们的精神状必须要用药物改善,我们的内心不应当抗拒。

  自我治疗的几种方法

  增加自信:自信是治愈神经性焦虑的必要前提。一些没有自信心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是怀疑的,他会夸大自己失败的可能性,从而忧虑、紧张和恐惧。我们应该相信自己,每增加一分自信,焦虑程度就会降低一点,恢复了自信,也就会最终驱逐焦虑。

  自我松弛:也就是从紧张情绪中解脱出来。在精神好的情况下,想象种种可能的危险情景,让最弱的情景首先出现。反复地想象,慢慢地,任何危险情景或整个过程都不会再让自己体验到焦虑。

  自我反省:有些神经性焦虑是由于患者对某些情绪或欲望进行压抑,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了。发病时只知道痛苦焦虑,而不知道原因。在此种情况下,必须进行自我反省,把潜意识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诉说出来。必要时可以发泄。

  自我刺激:焦虑性神经症患者发病后,脑中总是胡思乱想,坐立不安,百思不得其解,痛苦异常。此时,患者可采用自我刺激法,转移注意力。如在胡思乱想时,读一本有趣的书,或从事紧张的体力劳动。

  自我催眠:焦虑症患者大多数有睡眠障碍,很难入睡或突然从梦中惊醒,此时你可以进行自我催眠暗示。比如数数,或躺着读书。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