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把大脑的驾驶座移到右边

  前些日子参加了一个“心理培训师培训”,所有学员都要当众演练一段培训的开场白,包括如何介绍自己,如何与受众建立联结,如何切入主题。

  学员们各显神通,有拿自己名字打趣的,有讲故事的,有表示理解受众处境的,有做小游戏的。所有这些都被摄入镜头,通过回放让你看到那个作为培训师的自己。

  忽然就想起,原来培训所需要具备的种种能力,不都包含在《全新思维》所说的“六感”里嘛!“六感”,乃6种在“概念时代”使自己成功与快乐的能力。它们是: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和意义感。

  20年前读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知道“知识工作者”将成为信息时代宠儿。20年后,我们已然面对一个新世界:物质不再匮乏,精神还没着落;原来由人脑完成的工作现在许多都归了电脑;让人喜忧参半的全球化,搞得工作机会就像洋流一样走东串西。

  《全新思维》的作者丹尼尔·平克宣称,以逻辑、线性、类似计算机的能力为基础的信息时代,正在向建立在创造性思维、共情能力和全局能力的“概念时代”转变。

  左脑导向的智能应该把驾驶员的位置让给右脑智慧了:“如今的生存之道就在于你能做那些外包不了的、电脑无法做得更快的、能满足富裕时代不同凡响的和非物质需求的工作”。

  未来需要的是“三高”人才——你不仅得懂高科技,还要具备“高概念”(High Concept)和“高感性”(High Touch)。

  “高概念”涉及创造艺术和情感美的能力;发现格调和机遇的能力;构思令人满意的故事的能力;把没什么关联的东西组合出新奇发明的能力。“高感性”涉及到共情感知的能力;洞悉人际交往精妙之处的能力;探寻内心愉悦并帮助别人找到这种愉悦的能力;跳出日常琐事追寻目的和意义的能力。

  早在信息时代来临时,就有人提出“高科技”需要“高感性”,但后者的重要性在今天才被看得更清楚。就拿心理咨询的看家本事“共情”能力来说,这种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能力,其实是人人都离不开的。

  往形而上说,共情能力是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意义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往功利上说,共情能力能帮助我们赚钱。世界上最好的设计公司IDEO为其设计人员开设共情能力训练课程;美国一些医学院也开始教授学生共情技巧......“共情”这种不能被电脑所替代的能力,正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设计感与故事感,都是帮助我们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吸引注意力,如何打动他人。“希望工程”中的“大眼睛”就是“故事感”的范例。

  本书将“Play”译成“娱乐”,我觉得不如译成“游戏”。“娱乐”给人的感觉是消遣,但工作是可以当作“游戏”的。游戏也是非常好的学习工具。在充满压力的社会中,谁还喜欢满脸直板板的老夫子呢?和专才相比,能跨学科、跨领域、触类旁通、综观全局、有“交响能力”的人最不怕下岗,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机会的制造者。

  如果把诸“感”看作生存之“术”,“意义感”就是概念时代的生存之“道”。近半个世纪前,心理学家弗兰克说过,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现在更多学者认为,认真对待精神追求,将“意义”作为生活中心的时代,到来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