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并不等同害羞
首先,害羞并不简简单单地表示内向。如果你在周末的晚上呆在家里不出门,只是为了看一本好书,不去参加吵闹的聚会,没必要因此说你是一个害羞的人。除非聚会让你感觉焦虑,你看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躲避那个聚会。“当我们和陌生人一起时,害羞是一种比正常情况更加严重的紧张和不确定,”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杰罗姆 ·凯根说,“害羞的人更有可能是性格内向的人,但是性格内向的并不都会害羞。”
即使是按照这种定义,害羞的人还是不少。凯根说,我们之中30%%以上的人可以称得上害羞。比率这么高,以至于很多人不承认。害羞的孩子“看”不懂脸
意大利圣·拉斐尔米兰大学的马可·巴塔格里亚博士招募了49名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小学生。他让小学生们回答调查问卷,然后用人们接受的害羞等级给他们评级。他向小学生们展示一系列的图画,上面画的是表示高兴、生气和没有任何表情的脸。他要求小学生们识别这些脸。害羞程度越高的小学生,一直不能顺利地解读表示生气的脸。
当他用脑电图记录小学生的大脑活动时,巴塔格里亚发现,害羞程度高的小学生大脑皮质中的活动水平相对较低。大脑皮质是人类复杂思维发生的地方。
巴塔格里亚总结说,也许害羞的孩子不能读懂其他孩子的脸部动作,而这些脸部动作正是孩子们在社交中用来暗示他人的。害羞的孩子不能依靠那些脸部信号,所以往往显得警惕心太高了。
基因影响你会否害羞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翰·加伯瑞里也做过一个类似的研究。他不仅让成人实验对象观看人的脸部照片,而且还有像车祸场面那样的吓人照片。他发现,害羞的实验对象面对车祸场面和其他人的表现相同。不同的却是他们对人脸照片的反应。
他还研究了与害羞有关的基因。他分析DNA后发现,害羞的孩子有一到两份基因比较短。这些基因和大脑中一种叫血清素的化合物的流动有关。血清素能影响人的焦虑、抑郁和其他情绪状态。加伯瑞里的实验室不是唯一一个把基因和害羞联系起来的,很多研究者相信,这些基因至少起到了一部分的作用。
小心应对害羞的人
如果一个人出生时就带有害羞的基因,那么他是不是一定会害羞?凯根从20年前起追踪研究2岁大即表现害羞的孩子。在当时表现害羞的孩子中,有三分之二在20年后仍然如此,另外三分之一则克服了这一点。“父母、环境和社交机会,所有这些都对孩子的害羞性格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凯根说,“如果你生下来就害羞,想成为克林顿那样健谈的人大概会很难,但是这不会妨碍你克服害羞的性格。”不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他们有很多办法把自己从害羞中解脱出来。首先,父母必须小心地对孩子的害羞行为作出反应,千万不能把这说成“坏”。专家说:“他们应该给出柔和的信号,对孩子说: ‘我想帮你处理这个问题。你不是一个坏孩子。’”对于害羞的成人来说,对话治疗能够把他们的焦虑情绪放在观察中,以此淡化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减少与此相关的害怕情绪。通过逐渐把病人暴露在让他们感觉不适的环境中,行为治疗能有效治疗他们厌恶社交的情绪。
害羞让孩子远离暴力
和外向的孩子相比,害羞的孩子或许只有一个相对狭小的朋友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