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與精神分析

fixed" zzz="106406">

 

施玉玲
摘要

  
1960年代電影正式進入大學校園,成為高等教育科目之一,電影開始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知識系統,梅茲(Christian Metz)將之命名為「電影學」(filmology),之後電影理論百花齊放,如哲學、社會學、語言符號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理論,都被挪用來研究電影,在電影理論中也出現許多主義,如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等等,電影理論的抽象化,使得電影不再只是單純如巴贊(Andre Bazin)的質問:電影是什麼?

  
本文將探討心理分析電影理論的運用,以佛洛伊德(Lou Sigmund Freud)與拉岡(Jacques Lacan)的精神分析理論為主軸,藉由影片中影像與影像、角色與角色等關係,帶入鮑德利(Jean-Louis Baudry)、梅茲(Christian Metz)、齊傑克(SlavojZizek)等人在心理分析電影理論方面的論述。

  關鍵字:精神分析、夢、鏡像、認同、電影機制

  一、前言

  電影與心靈活動有著特殊的聯結關係:相似與模仿(Vicky Lebeau,2004),電影同時模仿了心靈與世界,電影的無聲與非語言,使它如想像力般地移動,因此電影有如「夢工廠」(Powdermaker,1950),用來製造錯覺與快感,電影也成為一種心靈的記錄,將自己的活動、態度、慾望等拍攝下來,而觀眾把自己的感情和幻想跟電影掺雜在一起,感受強烈的情感,如清醒者的妄想世界(Metz,1982),電影像一場夢,述說一個故事,這故事是以影像的方式描繪出來。1895年魯米埃兄弟(Gustav and Antoine Lumiere)的《火車進站》(L’ Arrivéedùn Train en Gare de La Ciotat)在巴黎市卡布辛大道上「大咖啡館」中放映,在銀幕上投射出活動影像,告知可動畫面時代的來臨,電影中的寫實與錯覺第一次展現在觀眾面前,同一年維也納出版布洛伊爾(Joseph Breuer)與佛洛伊德合著的《歇斯底里症研究》(Studies On Hysteria),開啟心靈的無意識活動研究,1896年佛洛伊德在論文發表中首次使用「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這個名詞,影響了藝術界,開始利用心理分析來做詮釋,1900年出版《夢的解析》(The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更具深遠的影響。

  
當電影正式進入高等教育體制中,精神分析學說陸續影響電影論述,1970年出現所謂的「精神分析電影理論」,同一年鮑德利發表〈基本電影機制的意識形態效果〉〝Ideological Effects of the Basic Cinematographic Apparatus〞一文,奠定精神分析學說與符號學結合的基礎,帶出精神分析運用至電影研究的可能,1972年精神分析學說由英國電影雜誌《銀幕》(Screen)帶入英語世界,1975年法國電影刊物Communica-tions出了一期專輯「精神分析與電影」,由梅茲等人編輯,首次描繪精神分析理論可以/可能運用到電影研究的範圍。

  
二、心理分析的起源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