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伍新春教授:别把孩子阅读功利化(1)
记者手头有一份资料,《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报告》,报告中列出的种种数据,让人不能不对中国儿童早期阅读水平感到忧虑——举个例子,西方发达国家儿童在6—9个月时就开始阅读,而中国儿童则普遍要到2—3岁左右才开始阅读活动;美国儿童在4岁后进入独立的、自主的大量阅读阶段,而中国儿童平均到8岁(小学二年级)才能达到这个水平;虽然汉语阅读在阅读障碍发生率上比英语国家低,但是根据专家对城市儿童的测量,汉语儿童阅读障碍的发生率也在6%—8%左右。
采访伍新春,也是在看了这个报告之后决定的。在许多国家都在不约而同地大力推广阅读运动、尤其是儿童阅读(而且把阅、听、读的年龄降至新生儿),希望及早着力,借由阅读习惯的养成,培养未来公民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时,中国的阅读、特别是儿童阅读,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或许在已从事多年阅读研究伍新春副教授的分析中,你会找到共鸣。
中国儿童阅读量不够
记者(以下简称记):目前中国阅读存在哪些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比较大,很难回答。我看了一份2003年年底编制的《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报告》,而且知道你也参加了这个报告的调查和整理,你能不能结合你多年的实践经验具体说说,究竟有哪些阅读问题?
伍新春(以下简称伍):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对阅读问题的关注可能遵循的逻辑路径是不同的。问题有很多,但简单地说,还是可以归结几点出来的。
首先,中国儿童阅读量不够。这个“量”,主要是指泛读的量,还没有上升到精读的标准。因为阅读是孩子感知世界的一种方法,一个窗口,很多成年人的阅读习惯都是小时候潜移默化形成的。泛读是最基础的。我所说的这个“量”,主要也是对学校要求的阅读量而言的。
记:你是否做过这方面的调查?
伍:几年前,我们曾经做个一个中美两国阅读量的调查,中国孩子的阅读量是每年5000字,美国孩子的年阅读量是3万字——当然,这是一个平均值,每个孩子的阅读量是有差异的,美国孩子读得少的有1万6千字一年的,也有一年读5万字的。现在我们也有新课标出来了,可能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观了。但这种阅读量上的差异仍然存在。
合适读物有限
记:我们的阅读量与西方存在这么大的差距吗?几乎只占他们的六分之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伍:确实有差异。第二个问题就是由阅读量牵引出来的问题,适合中国儿童的读物有限。中国是一个文化古国,有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比如我们的文学名著,但这些书未必适合孩子们阅读,这样的书本也很难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目前,我们市场上最常见的、销量比较好的仍然是一些传统的文学性书籍,缺少功能性读物。
而且这些读物主题相对单一,唐诗宋词、古典童话、新老三字经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