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对人物心理的探讨与理解。因为任何行为都受到某种思想或动机的影响,只要是试图弄清事物的前因后果,即使是最单纯的历史记录,也必然涉及人的心理,因而,从根本上说,“历史事实也就是心理事实”(注:[美]彼得?洛温伯格:《心理史学》,载M?坎曼编《往事在目:美国当代历史著作》,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80年,第410页。)。但由于缺乏系统有力的心理学理论作指导,甚至那些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所进行的一些“平凡的、常识性的心理解释”,在现代专业眼光来看,“如果不是幼稚的话,似乎也不够的可怜”(注:[美]威廉?兰格:《下一个任务》,转引自《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演说集(1945-1960)》,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98页。)。这一状况的持续并未随着1879年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而有所改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心理学与历史学是各自沿着不同的发展道路前行的,直到无意识心理学(即精神分析学)产生,当它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将注意力由患者转向历史人物时,心理史学才开始萌芽,从此心理史学的命运与精神分析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精神分析心理史学也因而逐渐主导了整个心理史学的发展。
一
心理史学之所以需要由精神分析学来开创,主要原因是后者相对于正统心理学的独特性对历史学更具亲和力。
首先,近代科学心理学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其创始人冯特的最大贡献是使之更加严密和制度化。在他建立的心理实验室里,正常成人的意识是最早的研究对象(注:[美]托马斯?黎黑:《心理史学》(上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07页。)。以后的其他心理学派别也基本不脱冯特的窠臼。因而,从起源上看正统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是在学院的学术机关和实验室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起始于对正常人的心理研究。而精神分析学却是弗洛伊德在对神经症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它起始于对变态者的心理研究。
其次,正统心理学关注心理表层的意识、心理过程和外在的行为,而精神分析学又被称为无意识心理学或深度心理学,它关心的是意识背后的潜意识、心理动力和内在人格。
最后,两者遵循的科学准则和采用的研究手段不同。正统心理学是以实证主义为中心,以实验法为主,在实验情境中分取不同的变量加以研究;精神分析学则以研究问题为中心,理论围绕问题而建构,以个案分析法为主,以完整的人体为研究对象,广泛收集一切有用的材料(注:葛鲁嘉:《心理文化要论――中西心理学传统跨文化解析》,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03-104页。)。
在历史研究中,对人们的行为思想动机的考察占有重要地位,它有助于阐明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加深人们对历史的理解。迄今为止,历史学家能够回答的最有意义的问题仍然是“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精神分析学追究人行为动机的目的与此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