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把人定义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一个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家。人的存在,总是以他者的存在为前提的。从出生之日起便完全剥夺了与其他人联系的婴儿是不可能存活的。因此,对于人类来讲,关系是影响心理的首要因素。笔者在对青少年和成人做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多次发现,通过改变来访者在心理上形成的客体意象,或者改变客体意象之间的关系,甚至为来访者创建新的客体意象,都可能会有效地促进治疗的进程。
下面尝试依据个案来陈述这一观点。
一、 在来访者心中唤起(再现)好的客体意象。
A女士是一位聪慧而又漂亮的三十岁女性,但是她却有很深的自卑感,常常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个性不好,资质蠢笨。她甚至一度自卑到了想要自杀的地步,认为自己这么不堪的人活在世界上也没有什么意思。我们知道,自我评价过低的人常常都在早年受到过频繁的负性评价。在治疗的头两个月里,她所谈起的每一个人——父亲、母亲、领导、同事、丈夫、以前的男朋友,对她都诸多挑剔,常常批评和贬低她,这些刺激在早期形成了自卑,在后期对于已经形成自卑的她来说,又被放大地接收并进一步加深了自卑。即使在来访者处于比较胜任的状态下,她的内心也总有个声音会对她说:“你行不行啊?你恐怕做不到吧。”这声音多年来一直纠缠着她,使她苦恼。治疗师以共情和容纳的态度来支持来访者逐渐接纳自身,治疗进展缓慢且有反复。
某天,来访者在自由联想的过程中突然想起了自己的一位远方表哥,曾经鼓励和肯定过自己。来访者在记忆中进行了仔细的搜寻,认定这个表哥确实是生活中唯一一个从来没有批评过她,并且总是给予正性评价的人。治疗师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个很重要,可利用的客体。在浅催眠的状态中,治疗师唤起了来访者心中的客体意象(此方法得益于朱建军博士的意象对话技术),来访者看到了表哥的形象,大约二十一岁左右,并详细描述了其穿着和表情,来访者感觉到表哥是喜爱自己的。根据来访者提供的资料,表哥二十一的时候来访者大约十五岁,客体意象在心理现实中显现的年龄表明这一客体意象形成于来访者的青春期。治疗师继续在浅催眠的状态中让来访者与其表哥对话,向表哥述说自己的苦恼,并静侯表哥的回答。表哥真的开始在来访者的想象里说话。这种对话基本上是以下面的形式出现的——
来访者:表哥,我觉得很烦,今天我工作又出错了,我立刻觉得脑袋发紧,脸通红。我恨我自己这副样子,怎么才能变得好一点呢?
表哥: 你们那种工作,出点错是很正常的嘛,再说年底了又特别忙,不是你的错,其实你很聪明,不要这么紧张就好了。
……
浅催眠的对话过程完成后,来访者反映说感觉轻松多了,并且露出了笑容。治疗师向她解释了她看到的表哥是她自身的一部分,而非生活中真正的表哥。这个表哥是可以从她心里面唤起的,而无须在现实生活中去跟她真正的表哥联系。此后的几次治疗,治疗师连续向她示范了这一方法,建议她每天晚上入睡前在放松状态下与“表哥”对话20分钟,把一天里面重要的情绪向“表哥”倾诉,并静待“表哥”的回答。来访者照做了。再以后,随着唤起过程的熟练,她便可以在任何临时需要的场景下随时唤起表哥的形象,并从中得到力量。来访者开始表现出快速而稳定的改变,表哥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