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分析哲学家约翰·塞尔是2011年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奖章获得者之一。对于这样一份荣誉,塞尔当之无愧。自从1959年执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来,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塞尔的研究足迹遍及语言哲学与心智哲学的众多领域,从《言语行为》到《表达与意义》,从《意向性》到《心灵的再发现》,从《心、脑与科学》、《 意识之谜》到《心智、语言与社会》等,一系列著述记载了他不断探求的思想轨迹,对人类心智的深刻理解作出了贡献。
在塞尔丰富的思想资源中,意向性是始终贯穿其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因为塞尔认为,心与周围宇宙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全部难题之首,而把心智与世界相联系的正是意向性状态。在当代西方哲学众多的意向性理论中,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可谓独树一帜。
自然化的意向性
意向性是心智的一种特征,通过这种特征,心智指向或者关于、论及、针对世界中的事态,它可以表现为信念、愿望、希望、恐惧等等不同的意向性状态,心智与世界的关联就是通过这些不同的意向性状态来实现的。国内学者在谈到意向性问题时多把目光集中于胡塞尔等现象学意义上,却对从分析哲学出发的塞尔的意向性理论重视不够。其实比起胡塞尔来,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更为简洁清晰。塞尔认为意向性不是什么超验现象,它只是生物大脑的浮现性质。他通过证明内在的意向性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从而“将意向性自然化”。在塞尔看来,“意向心理现象是我们自然生物生命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感觉口渴、拥有视觉经验,抱有愿望、恐惧和期待与呼吸、消化、睡眠一样等都是一个人生物生命史的组成部分。就是说,意向现象与其他生物现象一样,是某些生物有机体的真实内在特征。对生物学的自然主义立场,塞尔有一个明确的解释:“自然主义”是由于心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生物学的”则是由于对精神现象的存在的解释方式是生物学的。这种观点坚持意向性既是某些生物化学系统即脑的物理状态,又是不可还原和化约的。
通过对自然化意向性本质的揭示,塞尔发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区别就源于社会和心理现象的内在心理特性。塞尔认为,要研究意向性问题,首先必须把人和动物的内在具有的意向性同语词、句子、图画和图形等引申出来的意向性区别开来。内在的意向性是不依赖于观察者的,派生的意向性则是依赖于观察者的,这种区分为塞尔在整个意向性理论的发展中贯彻其生物学的自然主义立场奠定了基础。一般来说,自然科学涉及不依赖于观察者的特征,而社会科学则涉及与观察者相关联的特征。社会科学涉及的是意向性的种种方面,自然科学则不涉及意向性问题,两者的分野正在于此。“社会科学靠心智的推动这一事实是它与自然科学相比之下的弱点所在,但也恰恰是社会科学的力量所在。”(《心、脑和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72页)
意向性的背景
意向性背景是塞尔意向性理论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他把这一学说叫做“背景假说”。意向性背景又是与意向性之网这样一个概念相联系的,塞尔认为,“没有人从来就只有一种意向,一种自身孤零零的意向。”任何意向状态只是作为一个其他意向状态之网的一个部分起作用的。而整个意向之网又是以不属于意向状态的人的能力为背景的。因此,所谓意向性背景就是一套能力、才能、倾向、习惯、性情、不言而喻的预设前提、方法以及相应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