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工作、生活压力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出现了焦虑、沮丧等情绪,患心理疾病的人群逐渐增多,心理抚慰需求越来越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然而,随之而来的工作、生活压力日益增大,也使得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出现了焦虑、沮丧等情绪,于是患心理疾病的人群逐渐增多了起来。对于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这些人,如果不加以疏导和治疗,这些“亚健康者”同样是心理疾病的潜在人群。而这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和患其他身体疾病一样,抑郁症、躁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等疾病使得他们备受煎熬,这部分人群急需心理医生的干预和治疗。
“以往我们建议患者住院时,他们的反应往往会是:‘我神经没毛病,没必要住院’。”一位精神科的医师说道,人们对于提精神病院这几个字相当忌讳,因此有很多病人会延误治疗。然而,随着人们心理治疗观念的转变以及对于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以往的这种情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人们对于心理疾病的病耻感已不再那么强烈,如今,电视台各种心理健康访谈类节目的增多,心理咨询的逐渐大众化,使得社会对于心理医生的需求也在同时持续增加。
据我国最近一次的全国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约有1亿左右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患者,其中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重度精神病患者达1600万人,并将以每年至少10万人的数量递增。而在全世界,需要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医生帮助的人更是达到4亿以上。
近年来,从事心理咨询师、心理保健师等新兴职业的人数在逐渐增多。所谓心理咨询师,面向的对象是社会大众,服务范围比较广泛。其实作为一种职业,已列入国家职业大典,由劳动部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认定,具有的证书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而持有证书者具有从事该职业的资格。心理咨询师心理保健师则是由中国保健协会、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中心推出的,证书是协会性质的,工作范围只针对基础性的人群进行保健工作。
虽然心理治疗行业愈发受到重视,然而专业的心理治疗师的人数却远没有达到需求,专业人才的稀缺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悬殊。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目前全国在册的精神科医师16383人,平均每10万人口拥有1.26名精神科医师,大约每千名重性精神病人仅拥有1名精神科医师。从所占的比例来看,中国的精神病医师人数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由于人才的匮乏,病人的心理疾病经常会由全科医生诊治,而他们往往只会给患者开一些抗抑郁药物。
据国际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中,每1000人就拥有一个心理保健师,而且这些心理保健师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都位于社会各行业的前列,和律师、会计、医生阶层并列;而在我国,目前能从事心理保健工作的专业人员还不足3000人。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我国“小康社会的十大标准”时,也把每1000人拥有一个心理保健师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指标,并且计划在学校、医院、社区、监狱、劳教所、戒毒所、公安政法部门、劳动环卫和妇幼保健部门以及各行业的大中型企业中配备心理危机干预人员。
然而,目前在我国,虽然统计资料显示有6万-7万名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咨询行业,但相当一部分人员并不具备资格。
在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