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疗法的衰落

fixed" zzz="107102">

北师大珠海校区应用心理学系教授   郑维廉博士    

      精神分析作为一个心理学流派,比较系统地揭示了人类的潜意识世界,因此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理解。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西方文化,是毋庸置疑的。但它自创立以来便引起极大争议,它视性本能为心理发展的原动力,遭到包括弗氏一些主要弟子在内的绝大多数心理学家的反对。尽管精神分析疗法在弗氏后有一系列改变。但仍然以将埋藏很深的潜意识冲突揭示到意识层面来作为主要手段,在心理学发达国家,如美国,这种方法已经衰落。本文试图描述这一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1精神分析疗法逐渐在实践中衰落.

      二次大战后,由于战争带来的精神卫生问题急剧增加,心理咨询(治疗)需求量大增。但人们很快发现,精神分析疗法不仅费时长,而且难见疗效。人们逐渐对这一疗法究竟是否有效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进一步被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ANS EYSENCK) 的一篇名为“心理治疗的效果:一个评估”(1952)的文章所放大。在这篇文章中,艾森克综合了19个有关的研究, 其中5个是针对精神分析疗法的,其他14个针对所谓的折衷主义疗法。艾森克的研究没有设置未接受治疗的对照组。但他结合了另外两个关于神经症的研究,这两个研究检验了在缺乏正式心理治疗(根据保险公司的记录)的情况下,神经症改善的状况。艾森克承认自己的研究方法有缺陷,但他仍然报告,在两年时间里,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神经症的改善率为72%,但在接受心理治疗的人群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仅仅只有区区的44%的恢复率。折中主义方法为64%。艾森克得出结论说,根据迄今为止的实践,没有证据表明心理治疗的有效性。他甚至认为用于训练心理咨询师的时间是一种浪费。尽管艾森克的研究存在方法论方面的若干问题,因而他的结论受到质疑,但对心理治疗疗效的怀疑已经造成。在整个50及60年代,那些提议用新的方法来取代精神分析法的心理学家们,往往以艾森克的文章为依据,证明新的方法是需要的。出自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两种新的疗法便应运而生。新方法很快证明它们在一定范围内不仅有效,而且效率高。例如用行为主义的系统脱敏法治疗恐惧症,远远比精神分析法有效,省时。以后又有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 结合认知法及行为法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等,都在实践中证明,它们远比精神分析有效,省时。由于各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片面性。因而咨询师们往往采用取各家之长的折中主义方法。美国80年代的一项研究表明,大部分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都认为自己采用的是折中主义(Norcross & Prochaska. 1988)。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当代著名心理咨询专家伊根(Gerard Egan)教授,提出了一个能够整合各种方法的整体论模式。这一模式指出,心理咨询或治疗应该聚焦于帮助当事人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东西,将他们导向未来,导向行动。而不是按照预设的理论,使当事人沉湎于无法改变的过去。这一模式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