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生活:腐败官员的心理透视
官员犯罪现象学研究专家、中央党校田国良教授将高官的犯罪心理主要归纳为:攀比心理、从众心理、弥补心理、侥幸心理、迷信心理等五类。
攀比心理当今时代,官员几乎是社会的精英,自以为素质、智商、地位比那些富商高,而人家富了,自己还“清贫”着,产生心理不平衡,由此产生了权力寻租的内因。
从众心理中国历来重视“礼节”,送礼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有些官员认为,大家送礼,领导干部或许也在“收礼”,因此,自己不收白不收。
弥补心理一部分“晚节不保”的高官往往觉得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到头来仍然两手空空。因此,在退休之前,能捞一点算一点,作点“弥补”。
侥幸心理有的腐败高官以为,官商的“人情往来”,是“一对一”活动,是天然的攻守同盟,自然十分安全可靠。这种侥幸心理致使不少人铤而走险。
迷信心理一些腐败高官,放松主观世界的改造,忽视学习,不讲正气,理想信念淡漠。不信马列信菩萨,妄想有神灵护佑,事情就不会败露。
心理学与生活:腐败官员的心理透视之分析以上种种心理,皆为“贪欲”二字作祟。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
高官堕落就是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走向了堕落,离真善美越来越远,导致畸形人格,触犯刑律,断送幸福。
心理学与生活:腐败官员的心理透视之那么如何才能拒绝贪欲,守护幸福呢?
《大学》开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为学做人目标的表达,其实也是为人做事的基础。“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善性——“明德”发扬光大,这是每个人为学做人的第一步,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大学》以为人的完善是一个过程,由因果递进的环节构成: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一系列的官员落马事件中,由贪欲诱发的官德的缺失、人格的破产、心态的扭曲乃是关键的内因。官员的职业就是“治国平天下”。欲“治国平天下”,需从“诚意正心”做起。心态不正,态度不诚,则成事不足;既不养德,也不养廉,则败事有余,何谈治国平天下!真心诚意,方能培养正气;培养正气,方能拒绝贪欲;拒绝贪欲,方能守护幸福!
保持一颗平常心,点一盏智慧的心灯,要知道贪欲是从笑的时候开始,在哭的时候结束。风物长宜放眼量。握住当下的幸福,自律自强,才能欣赏人生的无限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