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残行为的原因

  自残行为的原因一:

  自残行为并不少见。每个人都可能产生过自残的念头,只是大多数人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而已。

  自残的原因:

  1、发展异化

  每个人都存在着创造毁灭欲,GOPLA在解释自残行为的时是通过发展需求这层面的。

  发展受阻的结果就是另类改变。这是通过毁灭来实现精神能量的释放。

  2、断绝期望

  非常多人都存在期望过高的情况。他们往往会比其他人感受到更多的挫折。(降低期望疗法>>)

  对于一些他们已经失去信心(可以不可以说绝望)的事情,由于他们存在有些好基础,不可避免还是有一些欲求或期望出现,自残往往也为了斩断这些来源。

  3、焦虑转嫁

  焦虑、紧张、不安、疼苦等得不到化解。自残是一种压力转移的方式。自残是一种不良的发泄方式。一些人会习惯于增加自身肉体的疼苦来减轻精神的疼苦。

  4、策略

  为了获取其他东西。比如敲诈、获取保险赔付等。

  另一个明显做法就是为了逃避惩罚而进行的逃避性自残。罪犯往往可能自残。尤其是小偷,往往这已经成为惯偷早就计划好的行业脱逃手段,甚至团伙规则。在帮派中,为逃避惩罚而自残的情况也比有些明显。

  逃避性自残也体现为为某些不作为或不成功找借口等。

  舍车保帅,以自残换取生命也是一种策略。

  5、兴奋点短路

  自虐的快感。一些人会从疼苦中感到放松、刺激或兴奋。他们会习惯性地自虐。自虐中对肉体的伤害就是自残。

  其他疼苦的减轻,如毒瘾发作等。

  6、自杀未遂

  本意自杀,自杀未遂的肢体伤害情况被认为自残。

  7、冲动

  冲动时的极端想法也能导致自残。比如赌气,发誓,酒后无法控制我等。

  8、外界压力

  许多外界压力会促成自残。这时,自残是被迫的,自残者并不愿意自残。伤害与否取决于外部意志。比如以肢体伤害为标的的赌博的履约等。再如被恶势力强迫自残等。校园暴力中自残情况也不少见。

  9、无知

  一些孩子并不太清楚自残的危害,有些是在不良的风气中受到误导。比如文身,看起来是在追求“酷”。他们均在轻率决定后才出现后悔。

  自残的其他表现形式:

  1、头发

  对于非常多女性,长发也被认为是肢体的重要部分。对于感情重大打击,非常可能就以头发作为突破口。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自残,都会被人认为是不成熟或不健全的表现,因此难以被社会接受。

  在自残者走入社会的时,社会可能会因为担心自残者的脆弱或另类而在非常多方面厌恶、限制或拒绝。

  美国心理学家彼特认为:世界上大约有一半人具有自虐狂倾向,他们觉得我全身上下均缺点,事事与愿望相违背,丧失自信心,心甘情愿让别人压在我头上。

  这几天非常流行“自虐”这个词,明星们动不动就拿出“自虐”这个招数,让更多的人

  注意我,就连旅行社也在他们的旅游线路中推出“自虐游”,来吸引顾客。还有一些人竟然上网发表一些自虐、施虐经验或是发表一些“自杀自虐自残”的图片,和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并成立我专门的网站、俱乐部。长春市心理医院首席专家、长春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郑晓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样滥用“自虐”进行炒作,不利于人们心理健康。

  自虐的人不愿敞开我的心扉

  裴女士自从和丈夫离婚后,总觉得我什么都干不了,认为离婚过错完全在于我,终日郁郁寡欢。一次她在做针线活时,无意中用针扎了我一下,那时她感到这种感觉非常美妙,让她觉得非常舒服。于是每隔几天,她就用针扎我。时间长了,她感到光扎针也不过瘾了,于是她就尝试着把第一根针埋到体内,她感觉针在我体内的感觉比针刺更好,就这样,每隔五六天,她就把一根针埋到我的体内,直到最后一根针扎到她的坐骨神经上,不可以让她正常走路,她才到医院进行治疗。那时她的体内已经埋下了30多根针了。

  一些人是知道我有自虐心理或倾向的,郑晓华教授告诉记者说,自虐的人从来都不会向他人透露我的心声,有些人担心他人知道后,会笑话或是不理解他们的做法,遭到他人的异议。因此,他们总是在默默承受着自虐带来的快感。像裴女士这样的病人,要不是因为针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她是不会向他人求救的。但作为家人或是朋友要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帮助病人走出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自律、自残不等于自虐

  有些人在面临时,就会彻夜地学习,不按时休息或是吃饭;有的人为了减肥而控制我的食欲,即使饿了也不吃;或是和恋人分手时,就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如:用烟头烫、不吃饭、不睡觉、用针扎,目的是想让对方自责,能够回心转意。郑教授说,其实这些做法都不是自虐的表现,只是一种自律和自残的表现。真正意义上的自虐和这些行为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自虐有躯体自虐和精神自虐,是当心情郁闷时,我加于自身的行为或方式,是一种非常态心理。自虐者多数对我不认同,有对我进行惩罚的意思,并且用其他的方法非常难摆脱,他们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快感,自虐者不敢说“不”或是“疼”。而自残和自律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是目标而暂时需要承受的疼苦。

  千万不要模仿自虐

  张先生无意中听到了朋友讨论自虐网站的事情,出于好奇他也浏览了自虐网站。那时看到一些自虐的照片和帖子他还觉得这样做的人,真是愚蠢、有病甚至是变态。过了非常长一段时间,我在工作上犯了个非常大的错误,受到了单位领导严厉的指责,并且在全公司进行了点名批评,他无法排解我心中的苦闷,忽然想到了在网上看到的用刀扎腿的照片。于是他就迅速找到我的水果刀,狠狠心,扎了下去,第一次他觉得非常疼,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但是慢慢的,他觉得不再有刀疼的感觉,反而有刀滑过皮肤的凉意,非常爽。后来每十天前后,他就迫不及待的感受一下那丝丝“凉意”。

  郑教授说,非常多自虐的人均通过模仿学会自虐的,现在出现的这种网站、帖子,大家不要轻易地去看甚至模仿,容易使大家产生不好的心理暗示。另外,每个人对这种做法的感受是不相同的,照着做了,可能寻求不到你要的快感,更容易让你产生后悔的心理,自卑感进一步加重,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当中。

  倾诉会让你彻底摆脱自虐

  一位总是自虐的网友在网上发表帖子说,“当精神自虐尚不可以得以解脱当下的疼苦时,肉体就成了连我也讨厌的行尸走肉。于是就折磨我的身体,用酒精麻醉神经,用烟雾熏黑肺部,用饥饿折磨肠胃,用疯狂熬夜销蚀神形,除了吸毒,十八般酷刑无不用其极,只恨我为何还不死。”

  郑教授说,有自虐心理的人是非常疼苦的,都想及早摆脱这种自虐心理。但仅仅用砸东西、大喊大叫等方式来排解是不够的,能够彻底摆脱这种感受的方法是增强我的自信心,凡事都不要苛求我,要学会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看待问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人沟通,把我心中的困惑、不满都向他人说出来,宣泄出来,就能够避免自虐心理和自虐倾向的发生。

  自残行为的原因二:

  一、调节情绪

  这是自残者最常想达到的一种效果。当个人有太多负面情绪,包括对外界愤怒、强烈的焦虑或挫折感,就可能把自残当成应对压力的方式。特别是求学的青少年和儿童,因表达、处理情绪能力还未发展成熟,常用自残行为来减轻负面情绪,家长和教师应多注意。

  二、自我惩罚

  对自己较无自信,或容易自责的人,会用自残来表达对自己的愤怒,以及惩罚自己的不是之处。如果父母给予孩子过度要求与批评,可能会在孩子心中种下一个过度严苛,让孩子变得自卑,未来遭遇挫折或表现达不到父母要求时,容易用自残来惩罚自己。

  三、影响人际

  自残者身边不乏有关切他的家人、朋友或教师,但自残者每每让关切者感到疲累、挫败,甚至让人不想理会,因为他惯以自残行为操弄他人或吸引关心,甚至控制身边重要的人。

  四、抵抗解离

  解离状态(dissociation),是当人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时,会让自己变得麻木,希望能忽视痛苦。但麻木也让人失去活着的感觉,因此借着自残,让自己感觉痛楚,重新取得活着的感觉。

  五、抵抗自杀

  这项功能乍听吊诡,其实也合理。当负面情绪累积到一个程度,自残者可能考虑自杀;在尝试自杀前,如果以自残来减轻某部分负面情绪,就可能远离自杀。因此,自残或许是自杀的保护因子,提醒自己或他人,的确有心理困扰,必须积极面对与处理。

  六、追求刺激

  人体受伤时,脑部同时分泌“脑内啡”(endorphin),让人产生欣快的感觉,将痛苦驱除。有时候,自残也会引发像坐云霄飞车或高空弹跳的快感。青少年集体公开割腕,常常是用这种自残行为,一同追求快感,并借以建立同侪认同。

  伤害身痛,但自残者常认为:“伤口一点都不痛,心比较痛。”这里的“心”,可能就是上述七种心理原因之一。

  面对自残者,其家人和亲友应将眼光从不痛的伤口,转移到会痛的心,找机会倾听自残者描述他们所面对的困境,支持他的情感与想法,陪伴他们用正向的方式解决问题。许多自残者也同时患有抑郁症、焦虑症,或精神分裂症等等,如果自残者或关怀者遇到困难,应找专人协助。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