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问题的诊断标准一:

  心理问题,又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那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依据是什么呢?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1.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

  2.与精神病性障碍相鉴别

  3.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类型)

  4.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

  5.形成初步诊断

  一般心理问题特点

  • 有因:由现实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 有时: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间断地持续两个月;

  • 有度:

  可控: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

  社会功能: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未泛化: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必须满足如下四个条件:

  第一, 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冲突是常形的,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第二, 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第三, 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第四, 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一般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二:

  1、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

  不同原因引起的心理障碍,求助者分别体验着不同的痛苦情绪(如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等)。

  2,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3,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

  在 后来的持续时间里,痛苦可逐渐减弱,但是,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4,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

  如果在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后的一年之内,求助者在社会功能方面出现严重缺损,那么,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应作为可疑神经症患者或其他精神疾病患者提出会诊和转诊。

  希望你参照以上标准进行判断,并对您的好朋友多多进行沟通,鼓励她走出不良情绪。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