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绿茶婊”一词被网络造出后,甚至有人专门列出数十条“甄别标准”,教人如何辨别“那些外表清纯,却暗藏心计的女人”。此话题一出,引起了网络男女和各大媒体的纷纷热议,争论争吵有之,谩骂攻击有之,更有甚者,找准名人或生活中的人对号入座,给对方扣上“绿茶婊”的帽子,于是,又掀起新一轮的人际冲突……
“绿茶婊”是什么?“绿茶”和“婊”两个有着强烈反差的词,为何会被组合在一起? “长发飘飘,裸妆,多愁善感,爱装清纯,异性朋友多,喜欢暧昧,貌似无辜地吸引男性,其实却暗藏心机,野心比谁都大……”
大多数男人喜欢女人温柔、娴静、纯洁,而这样的女性却很容易引起同性的排斥与反感,从网络上的激烈言辞便可见一斑。生活中骂不出口的语汇,敲打键盘间,便可以犹如非己所为一般,泼水一样涌动而出——而缘何我们会被他者的存在触发愤怒?在激烈的网络口水背后,折射出的又是每个人心底的哪个潜在部分?语言背后还有语言,骂“绿茶婊”的同时,每个人真正需要看到的自己,又是怎样的?
资深媒体人谈“绿茶婊”
杨菲朵,曾为资深媒体人。现为摄影师,全职妈妈,一直关注女性心理成长题材的写作与探索。
■ 提问:你如何看“绿茶婊”话题的热议、众人的言词喷发?
杨菲朵:不愿意相信这样低俗的议论会出现在各大门户网站,更不愿意看到有女性参与其中对另外一些女性作出批判,看上去是道德标准,其实是对女性整体的不尊重,对自己的不尊重。但当下的社会现状确实就是这样,虽不愿意看到,但还是必须接受,心里有一些悲伤,为那些随随便便去伤害别人的人们,这些负面能量是双刃剑,伤人又伤己。如果说这个世界已经开始败坏,我们惟有从自己出发,做一个更好的人。
■ 提问:女性面对同类反而内心容易升起苛刻、挑剔、嘲讽,归类站队……能讲讲你所观察、感受到的这种攻击与战争能量么?
杨菲朵:因为自己是女性,从小感受到很多类似的事情。每个人表面上都作出一种向善的姿态,但因为各自的成长、经历和局限,需要学习很多的功课才能真正成为善良的人,或者用一个更准确的词语“慈悲”,慈悲不单单是对自己,更多的是针对别人。女性之间的战争,其实大多数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不经意间的自然流露,这些非正式的伤害和潜意识,就像一面镜子,用攻击别人的方式,获得自身的存在感和安全感,同时也显露出自己的匮乏,其实是很可怜的。
■ 提问:要想填补匮乏,必须先从自己内在的力量开始发掘。任何个人成长与爱之能量的滋养,都离不开自爱,是这样吗?
杨菲朵:“不忧不惧不抱怨不解释”是我想要成为的样子,目标有了,但还需要学习和修行。任何的情绪都是无常的,每一种情绪的背后都有百转千回的原因,我们没办法拒绝这些情绪的发生,但完全可以去观察它。一个女性想要成长,想要变得更强大更独立,惟有去探索自己,把自己抛出去,苛刻自己的同时又真正接纳自己,再没有别的方式和途径。一切从自己出发,最终又回到自己,这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帮助我们成长的,都是珍贵的礼物。(文/郑莉)
个人观点:
网络热词的流行常常有着强烈而普遍的情感根源。笔者认为,女性通过攻击同性的方式来抱团,以获得自我认同,正是女性存在焦虑的体现。马斯洛认为“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由于人的根本意义是人的“存在”,是个体的自由、独立性,所以他们有选择生存方式与道路的自由。可是,人们又不能离开群体而孤立地生存,所以,他们有义务维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群体---人类社会,为此,他们必须为自已的选择负责,“责任”总是与“自由选择”同在。
随着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女性的自我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会对自己的身份产生困惑——究竟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尤其是什么样的女人?为了获得自我认同感,于是她们就会攻击不像自己的女性,来求得心安——我这样是对的,我很好——来逃避内心对自己的指责:好比攻击“绿茶婊”的清纯漂亮和桃花运,是为自己的不美和不受异性欢迎开脱,好像这样就可以心安于自己现在的样子,而不用承受改变自己的苦痛。
所以,愤怒的女人们应当承认自己的嫉妒心态,接纳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不完美,然后积极、苛刻地去改变自己。愤怒最无济于事,努力发展,才是焦虑情绪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