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投毒事件反思

  复旦投毒案让我唏嘘慨叹。我看到了一颗挣扎多年的、称得上善良的心灵,在“保护”的运作下,就像中了魔咒一样,扭曲变形,以毁灭他人和自我毁灭告终。和我们相比,林某在心理上并不是另一个物种的生物,他只是放大了这一点:如果一个人在某种心理问题中不具备自我澄清能力,他一定会和自己,以及他人过不去。

  这个事件的残酷教训在于:如果你不了解一个人的心理,或者说,不具备一点点心理分析的能力,有时候,你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黄洋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怕不?

  心理分析可不是算命呐,亲!

  面对复旦投毒案,在刚开始的时候,我第一次感到了棘手,这是在此前从未有过的。但是,在复旦投毒案已经过了一个星期左右,我发现,要断定凶手的心理动机,我还没有把握。心理分析不是算命,心理的演绎是有其特定逻辑的(我称之为“心理逻辑”),其间要建立一个推理体系,还原一个人的心理过程。不能梳理心理逻辑,无法还原心理过程,也就意味着对一个人的心理动机根本没有把握,猜而已。

  没有把握的东西,我从来不去说。而如果什么信息都有了,才来做心理分析,多少有“事后诸葛亮”之嫌。和其它学科不同,心理分析不仅要有解释能力,而且必须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预见能力。

  给林某的心理画个像

  这两天,终于等到了媒体的两篇调查报道,披露了在林某的过去发生了什么,他和黄洋之间又有哪些矛盾。尽管这些信息仍是零碎的,有些方面语焉不详,但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心理分析的过程,就是去“理解”(指进入内心感触其挣扎,不作道德判断,而非体谅)一个人的过程。根据掌握的信息,下面我来给林某作一个心理分析的肖像描画:

  ▇ 性格:自卑型。

  ▇ 性格驱动的心理保护模式:

  A、隐藏自己,内向,孤僻,避免把自己投入世界,自我暴露而带来心理伤害;

  B、努力,严谨,偏执,完美主义,智力上把控这个世界,把对世界的智力优势,转化为心理优势,借此来克服自卑。

  心理保护模式A本身就是一个人对自己内心的杀伤。因为一个人在心理上的成长,只有建立在和世界的联系中才能做到,这么干是在压抑自己,抽干自己的生命活力。所以,在有安全感的氛围中,他会解除自己的这种心理保护模式,变得健谈、放开;但在没有安全感的氛围中,立马用这种心理保护模式来建立一道防线,避免可能的心理伤害——就是说,他是以自己杀伤自己内心的方式,来避免别人对自己内心的杀伤。

  心理保护模式B几乎是牛B的自卑型性格的人采取的主流策略,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主要是由他们玩的原因,从康德到海德格尔,从乔布斯到马云,都是如此。在网上,我还发现文青和公知们所共同仇恨的一个人其实也是自卑型性格——他就是方舟子。

  我发现,自卑型性格的人,几乎很难和占有型、表演型的人搞得来,像方舟子和李承鹏(表演型)、韩寒(占有型)、于建嵘(表演型)等就势同水火。他们之间吵架,性格是有一份功劳的:骨子里就排斥、不爽。这是题外话,言归正传。这一心理保护模式B不能停下来,也不能受打击,否则,一个人的心理生存就会受到威胁,麻烦就来了。最大的麻烦的经典例子就是希特勒,他无法用创造来克服自卑,就会用破坏来代替。方舟子,则是因科研能力自我怀疑,才用“打假”来找存在感、价值感。这些人,都是你所惹不起的。林某呢?同样惹不起。

  可以说,自卑型性格中,那些企图用智力优势来谋取心理优势的人,只要他在他所擅长的领域具有自信,在这方面,你就不要抱着击垮他的美梦了。他的致命弱点在于:他不得不和你玩那些他并不擅长的游戏,且不得不认同游戏的规则。比如,他不得不想谈恋爱,不得接受“你多帅?有多少钱?”的质问,不得不忍受高帅富和浅薄女人们的羞辱(再扯句题外话:如果一个女生,发现你的男朋友或老公是自卑型性格,对智力优势很在乎,建议你让他感觉到能hold得住你)。我还想说,这类自卑型性格的人,更不可能去嫉妒别人,因为他具有足够的心理优势。一开始,传言说林某是因嫉妒黄洋而痛下杀手,网上传得到处都是,我把这当成一个低级笑话来听。

  但如果他在找存在感、价值感的方面严重受挫呢?可怕的转折点就在这里。林某是一个善良的人,但杀机,恰恰是生长在他对自己的专业感觉没有价值(“只是借助机器分析而不是治疗,帮人不能帮到底”),并且,投射到恋爱婚姻上(想找一个家庭条件好的女生,女方出钱可以让他做生意,但又对自己的想法感到痛恨)的时候。

  骨子里自信的林某根本就不屑于成为一个“凤凰男”。之所以有“做生意”等想法,是因为专业、事业,都让他产生怀疑,对未来感到迷茫。怎么办?心理保护机制启动,投射、转移到“做生意”上。一个人在心理上到了这种份上,可见内心的受挫和自我否定程度。这个时候,还要去惹他,就成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了,惹他的人在他心中的可恶程度会放大N倍,仇恨,也会放大N倍。学业多么优秀,但对人心理的洞察多么差劲的黄洋,倒霉就倒霉在了这一点上。开玩笑,闹矛盾,也得先看一下对方的心理背景是什么啊。

  ▇ 心理后果:敏感、记仇、冷漠、缺乏对他人痛苦的体验能力。这几个要解释一下:

  林某的敏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一个人内向孤僻,把自己封闭起来,正是为了避免可能的伤害,而敏感的意思恰恰是:我怕被你伤害,就假定你所说的某些话具有伤害我的嫌疑,这样,我就可以防了。内向孤僻和敏感,在一个人的心理结构中是一起出现的。

  记仇,则是内心的一种公正感:为了防止伤害,我都把自己在心理上弄成这样了,我靠你TM还伤害我?记仇,是企图以攻击别人,获取“公正”来疗伤,但后果是,强化了自己的受伤感。

  冷漠:如果对世界产生兴趣和感情要让自己受伤的话,那么,就撤吧。冷漠,没有兴趣和情感,就不会受伤。

  缺乏对他人痛苦的体验能力:体验到自己的痛苦是让人痛苦的,逃避痛苦的方式就是去压抑自己,而一个人丧失了面对自己内心的能力,也体验不到他人的痛苦。
 

  还原林某一路下来的心理过程

  ▇ 中学时期

  无法知道林某小时候的情况。但从媒体只言片语的披露中,我看到,在中学时候,他的自卑型性格已经非常明显:沉默、害羞、认真、偏执、完美主义。这类人,可以处理好和物的关系,但处理不好和人的关系。他们在用头脑去思考的世界面前游刃有余,但在需要用心理去面对的人面前,感到拘谨和不适应。

  据林某的一个同学向媒体爆料,林在高中时,有一次进行一分钟的英语演讲,“站在讲台上,身姿很不自然,声音越来越小,甚至听不清,有时不自觉地就转过身,面对黑板”。这完全可信。好在中学时代,一个学生除了学习,也不需要去想得太多。自卑的性格,可能因为别人的父母有身份或有钱,而被激活成心理、情绪上的自卑,但不会形成严重的问题,因为学习好的巨大荣耀,可以弥补林某在家境好的同学面前的心理劣势。

  ▇ 本科时期

  大学远比中学复杂得多,游戏规则也不一样,因此,一个人所处的心理情境,当然也不一样。进入大学,林某遇到的第一个挑战,一定是优越感的失去:有那么多在上不逊色于自己的人站在面前,中学的优越感不复存在。而因为他爸不是李刚,所以李刚的儿子,足以在心理上压倒他。

  他在空间里写道:“我在本科以前一直也有这么一种自卑的身份心理,每次听说谁谁谁的父母是什么医生、大官的,我就会内心小羡慕一番。”本科以前肯定只是小羡慕而已,而本科时,则不可能只是这样了。我可以断定,林某肯定有过对父母为何不是李刚的怨恨,但罪恶感马上又掐灭他的想法。后来,他说服母亲不再收废品,还把两万块钱交给了母亲,并不仅仅是道德意义上的孝顺,还有弥补罪恶感的动机。

  现实激活了自卑,问题就来了,因为一个人在心理上很难活下去。心理保护因此启动。我们可以看到林某采取的心理保护有五种模式。前面讲的心理保护模式A和B,还有心理保护模式C:对家乡眷恋;心理保护模式D:发泄;心理保护模式E:自嘲。

  A没有取得成功(这一模式本身就不会成功)。这是因为,他得和人交往吧,同时他是一个男人,还想谈恋爱。结果,正是在谈恋爱上,他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B则取得了成功。他成为一个学习极为优秀,而且有科研能力的人。而这一直是支撑它那么多年来保持心理优势的拐杖;

  C没有取得成功。它是心理分析上讲的“退行”。儿时的故乡,给我们足够的安全感、和世界一体感,所以,我们在心理上想重返故乡。但当我们长大时,儿时的故乡早不在了。我们会失望地发现它早不是我们心理的避难所。林某就是这种情况;

  D同样也没有取得成功。发泄确实是把郁积的心理情绪排出去,自我疗伤的一个好办法,但那是在论坛,不是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这意味着自我暴露,把自己放在别人的枪口下;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