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学与生活:当代西方人格心理学理论表面看来,似乎各自独立、互不相干,但如果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着逻辑必然性。本文仅从人格理论的形成、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着手,力求探讨西方人格理论的逻辑发展。
近几年来,研究西方人格心理学发展过程的学者很多,其中不乏很多有价值的见解,但是揭示西方人格心理发展的必然性,特别是逻辑必然性的研究却很少。本文仅就这个问题作一探索,以就教于西方人格心理学发展研究的同行们。
一、人格形成理论的逻辑发展
人类的认识一般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全局,由片面到全面,由相对到绝对的必然过程。这种必然过程表现在理论自身发展上就叫逻辑。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也和人类的认识一样,有着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所谓人格心理学理论就是关于个体人格的结构与机能的假设性说明,它帮助我们理解人格起源,各种与之有关的事物,作用或结果;同时也帮助我们在对人格了解的基础上预测行为。下面我们以精神分析学派为起点,通过对各个人格理论的分析比较,来揭示人格形成理论的逻辑发展。
心理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人格理论,可以说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它的创始人弗洛伊德(S.Freud)用他毕生的精力, 通过对人格的形成、发展进程,人格的结构、心理的本质,人格的变态以及对人格障碍的治疗等一系列的探索,创建了他完整的人格理论体系。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遗传决定人的行为。行为有其本身的动机;动机来源于心理能量;能量出自先天的驱力和本能;本能就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本能有两种:一种是求生本能,一种是死亡本能。前者与保存生命紧密相关,后者激发个体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体状态中去,它驱使人类互相残杀、攻击、直至灭亡。在生的本能中,弗洛伊德尤其强调性本能,他认为性力是人行为的原动力,不但个人的心理和人格结构,而且整个人类文化,归根到底都是由盲目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的。
在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弗洛伊德特别强调童年的经验。他认为每个儿童都要经历某些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这些阶段依次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儿童在这些阶段中的经验决定了他长大后形成哪一种人格。如果某一阶段的发展受阻,就会形成相应的人格障碍。同时,在个人早期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精神宣泄基本上在整个一生中都保持不变。
弗洛伊德的理论一方面为后人开拓了探索人格的道路,变更了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成为现代关于动机和意识问题最流行的派别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弗洛伊德只从生物学的角度去考察人格,强调人格形成的主体,以及主体自身发展的根源,这种理论发展到极端,必然产生不可克服的矛盾――主客体矛盾,即人和环境的对立。由于弗氏理论的极端发展,导致了他的同事和学生对弗氏理论的反叛。他们为了克服弗洛伊德理论的矛盾,必然从主体以外去寻找人格形成的原因。因此,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也叫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理论。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论,顾名思义就是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人格的形成。持该观点的心理学家们反对把人看成是由生物本能驱动的生物人,认为在研究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应充分把握人的社会本质,人是社会的人,如果离开了社会,人就不可能具有人格。因此,社会文化决定论强调社会角色、人际关系、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社会制度以及文化模式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社会文化决定论中,阿德勒(A.Adler)和霍妮(Karen Horney)是较为典型的代表。前者是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后者是弗洛伊德的学生。由于他们对弗洛伊德的观点有异议,最后分道扬镳,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理论。阿德勒认为人是社会动物,克服自卑心理,追求优越和完美的社会是人的基本动力。行为的动机出于人的社会性,而不是生物因素起主要作用,人都有积极“向上”和“好而为之”的要求。这种注重人的经验,社会需要和向善的品质的积极人格观,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比。霍妮虽然接受过弗洛伊德传统理论的训练,但在许多方面都与弗洛伊德的看法相左。她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过分强调了心理生物因素的影响,忽视了文化因素的作用。因为她在生活实践中,在临床实验里所观察到的人们心态变化并不都能用生物学观点或泛性论来解释,而用社会文化因素来解释似乎更为合理。因此,霍妮认为,个人的社会经历决定了他是否存在着心理障碍,而这种心理障碍是由环境条件产生的,而不是象弗洛伊德所说的是由心理结构所决定的。
阿德勒和霍妮在人格形成和发展理论中,注重社会文化因素,克服了弗洛伊德的唯生物决定论,对人格心理学研究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他们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完全否认了遗传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片面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从人格的生物决定论的极端走向了社会环境决定论的极端。
由于两种理论的极端发展,导致人格形成中一系列不能圆满解释的行为动因。人们开始另寻出路。在这些人中间,有人提出了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理论。
“交互作用”理论认为人类既不是由环境摆布,也不是由内力驱动,人有自己独特的认知过程。通过认识过程的发展和自我控制,人影响环境,同时也被环境所影响,人格就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
班杜拉(Albert Bandura)是交互作用理论的典型代表。在他的理论中,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是其核心内容。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可以通过观察来进行学习,获得信息,了解社会环境,从而获得社会行为。行为一旦获得,便由刺激,强化和认知三个方面进行调节和维持。这里的刺激是指可以决定特定的行为在适宜的时间出现的特定的刺激;强化是个体以特定方式进行活动予以的奖励;认知是把行为同内在的标准相比较,提供自我强化或惩罚,从而修正行为。自我效能是班杜拉理论中的人格组织因素,它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知觉、动机、任务的效果,也影响环境。
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理论把强化、认知,人的信念和价值体系等因素联系起来,肯定了个人的能动性和认知所扮演的角色,考虑了人的行为发展和变化,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广泛注意。但是,该理论中的某些概念,如交互作用、自我效能、期待等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综合关系都有待于进一步阐明和证实。这说明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认识程度,每一种理论都有某些缺陷和不足。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进而反复修正理论,直到它日趋完善,这就是人类认识由相对到绝对,由必然到自由的发展过程;一般又把这个过程叫做逻辑必然性。
二、人格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逻辑发展
在人格理论的研究对象上,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把握:一是人格理论研究的实体,二是人格理论研究的内容。通过对这两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了解人格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逻辑发展。
随着人格理论的发展和变化,人格研究的实体和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首先,精神分析学派从精神病人,即非正常人的研究入手,以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为其中心理念,强调行为的内在源泉和动因,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潜意识,性和异常人格的研究上,从而创造了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无意识过程病因学。这种理论试图通过对病人异常言语行为的观察分析,推论出正常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找到治疗人格障碍的途径。然而,精神病人毕竟不是正常人,人的行为也并不能都用潜意识和泛性论来解释。因此虽然由于弗洛伊德理论的导向作用,致使心理学家们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注意力集中在精神病人身上,并使人格心理学理论获得了重大进展;但这种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不仅限制了理论家们的视野,还将这种研究带入了死胡同。因而人格理论研究进一步发展就必然突破弗氏倡导的认识对象。
随着人格理论的发展,人们对研究对象开始由病人转向动物。直接原因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格研究进入了实验阶段,人们试图通过实验,对人格进行探讨,从而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实证性。可是有些实验,人无法作被试者,于是,行为主义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动物身上。因为他们认为人与动物一样。都是一种机械的有机体。人格等同于行为,研究了动物的行为,就等于研究了人类的人格,个人独特的人格模式是由环境作用对行为的强化而被固定下来的,所以行为主义关心的是行为如何随着环境改变而变化,而不是象精神分析学派那样去关心具有持久性的本能与自我。斯金纳(B.F.S Kinner)是行为主义的后期代表,我们以他的观点为例,来说明行为主义对人格研究对象的看法。斯金纳设计了有名的“斯金纳箱”,用以对老鼠和鸽子等小动物进行实验。在实验箱里,他通过对动物的训练,将“随意”操作和奖赏联系起来,从而引出特定的操作反应。这就是操作条件反射。在斯金纳看来,操作条件反射同样适合于人类。因为人是动物,对待人也可以象对待动物那样去训练和塑造其人格或行为;人是享乐主义者,和“斯金纳箱”中的白鼠一样,一切行为都是追求享乐和避免痛苦;动物可以被环境所改变,那么人也是如此。只要我们对环境施加良好的控制,人的人格或行为就可以按照我们的意愿而得到塑造。
行为主义理论为严谨的科学态度来研究人格,探讨人的行为,受到了理论界的高度评价;但恰恰由于它一味地追求所谓科学性,无视人的本性和情感,无视人与动物的区别,把对动物的研究得出的结论简单地搬到人身上,把实验室的研究纳入“真实世界”之中,从而遭到人们最严厉的批评。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实体几经改变,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末,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开始把眼光转向了健康的正常人,企图通过对健康人的研究,找出人格形成的原因。马斯洛认为精神分析学派把人类看成是动物本能的受害者和文化引起冲突的牺牲品;行为主义把人类看成由环境塑造行为的生物有机体。这两种理论都有缺陷,它们把目光局限在人类的黑暗面、消极面、疾病和动物方面,突出了对心理上残缺不全的个体的研究。因此,马斯洛把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注意力集中在许多年来一直被忽视了的领域上――研究健康的、机能健全的人类有机体。与此同时,人本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的人格理论却和弗洛伊德一样,来自治疗实践,以病人为研究对象。所不同的是他对人性抱着积极和乐观的态度。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理论强调人的积极品质,注重个体的有意识经验和成长潜能,提出了层次需要理论和自我实现的概念;认为人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制裁和约束,而是通过自我实现的愿望驱使人向着积极的、预定的方向前进,去追求完美。正是这种愿望激发了人的各种力量,使之产生交互作用,从而塑造了人的品质。
综上所述,在人格理论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人格研究的对象,从只注重精神病人,到动物再到健康人乃至最后三者结合的全方位研究是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精神病人,是要找出形成人格障碍的原因,最终治愈他们,让他们成为能够最和谐地同他人生活的完善功能者;研究动物是为了获得对人格研究有用的科学方法和数据,用动物作为在某些实验中无法用人类作被试者的替代品;研究健康人,是要让他们在社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材。研究的这种发展过程是必然的,这是人格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逻辑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