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想法才能改变情绪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背。
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
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高中)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秀才一听,很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这个笑话告诉我们,同样一件事情,就看你怎么去想,有时想法决定我们的命运,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差不多两千年前,斯多葛哲学家埃比克泰德也讲过一句意义相近的格言:“困惑人们的不是事物,而是看待事物的方式。”
20世纪50年代中期,被称为“RET之父及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的艾伯特•埃利斯,则将这句格言翻译为现代版的行为疗法格言:“你在很大程度上感受的是你的思想,如果你能改变思想,你就可以改变感受。”
宾夕法尼亚大学精神病学系的教师、精神病学者艾伦•贝克直到三十多岁时,才相信并利用分析法治疗病人。他对压抑感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试验和临床研究,贝克发现,病人“对自己、对外部世界、对未来,总体上持消极的看法,这一点显而易见地表现在广泛的消极认知扭曲之中”。
既然如此,他推断道,应有可能“通过逻辑和证据规则的应用来纠正这些扭曲,将他的信息处理过程调入现实之中”。也许,通过这种疗法,不仅这位病人,而且大部分病人都可治好。
贝克引用人文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话说:“神经症并不是情绪上的疾病——而是认知上的错误。”
这个概念成为贝克对压抑的认知治疗的理论基础。他在1963年和1964年间写成的专业论文及1967年出版的《压抑:临床、实验和理论探微》一书中分别表达了这些思想。
但是,贝克的思想在许多年里遭到埋没,他本人在这个行业中也一直默默无闻。但在20世纪70年代,当认知理论被人们广泛接受,不仅弥漫于心理学界,甚至弥漫至精神病学界时,他的思想开始为人格及行为的主要理论吸收。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开始依靠他的理论行医,尤其在处理压抑性病人时。
他开始得到广泛的承认,最终被确认为认知疗法的创始人。在美国,约有1/7的精神病医师使用认知疗法治疗精神病人,约有1/3的人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其他人则部分地使用认知-行为疗法。他所创立的认知疗法现已成为美国使用得最多的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