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还是09年的秋天,有一个深夜我去吃宵夜,驴肉火烧。
就在那家驴火小店门外,马路边上,有一对情侣吵架。说是吵架也不准确,其实就是男方在不断赔礼道歉,女方拒不让步,所以也算是有点在争执吧。
因为是深夜,到处都很安静,我是小店里唯一的食客。这对情侣站在门外,距离我也就十来米,所以尽管我一开始没注意,他们说的话还是会传进我耳朵。
男生不断地说:「我都说了对不起了,我都说了对不起了,你还要我怎么样?」
女生好像在流泪,不是很确定,总之是很沉默的状态。
然后男生还在说:「我都说了以后再也不会了,啊,你还要我怎么样?」
女生可能说了点什么吧,类似于「是,我还能要你怎么样呢」这种,也记不得了。
男生就很急,而且音量也提高:「对啊!我还能怎么样,你说啊!」
女生还是没啥反应,然后男生又软下来,继续哄:「好了好了,我都说了对不起了,我都已经……」就回到前面的循环中。两个人这样互动,就我听到的来说,至少也有十分钟的时间。我吃完一只火烧,也没听出有什么新意,感觉好像来来回回都是这套车轱辘话,后来他们说着说着位置开始移动,渐渐脱离了我的视听范围。
我那段日子,情绪不怎么好,想事比较多,晚上一个人出来晃晃,精神很有点恍惚。所以这种事,看了也就看了,没往脑子里琢磨。就有一点很奇怪的印象,总觉得好像在拍电影,或是排演话剧,不像是生活中的真事儿。当然这没有任何道理,你得原谅我那个时间点脑子很混沌。就是闪过那么一个念头,说不清为什么。
之后我又要了盘凉菜,不愿回宿舍,慢慢吃着消磨了一个钟头。那家小店,一般都到半夜两三点才关门。入了夜里没什么生意,老板就在那儿耗着,摆弄柜台一侧一排排写了名字的酒瓶。独酌的客人喝不掉整瓶白酒,就存半瓶在柜上,改天接着喝。总之是个深夜买醉的好去处。那天就我一个人,纯粹是磨蹭时间,跟老板也找不到话聊。最后终于也磨蹭得差不多了,准备走人的时候,店里进来了一个人。
我立刻认出来,他是之前道歉的那男生。他穿着一条有点洗得发旧的红色背心,因为入了秋,晚上比较冷,一般人很少穿得那么单薄,所以很确定就是他。他走进来有点火冲冲的,拉开凳子一屁股坐下,动作很大,明显是心情差到了极点。
我有点好奇,就看他。他坐的角度正对着我,所以看起来也很方便。
那哥们长得还挺标致,白白净净,戴副眼镜,没有文弱之气,挺精明能干的一张脸。但不知为什么,就是对他没什么好感。明知道他在女朋友那里吃了瘪值得同情,却有种「剧情就该这么安排才对」的感觉。觉得他扮演的像女一号身边原配小白脸,那种既有钱也靠谱,但是按情节就肯定会被踹掉的主儿。他看起来很不爽,这可以理解。但当时我注意到的,是他点了两个火烧,然后让老板盛了碗小米粥。
对,是小米粥,不是酒。——我当然也不是说,伤心人别有怀抱,必须要借酒浇愁。像我也不能喝酒,半夜心情不好了,也过来喝小米粥吃火烧。但他吃火烧的那感觉,就像在吃工作餐,一口一口,有节奏,有劲头,就是熬夜累了来补充点能量。这让我又感觉他是来拍电影的了。拍到半夜收工,除了比较累,就是比较饿。
老板钻出后厨,端来粥,蹦出一句:「跟女朋友吵架啦?」
是个很八卦的大叔。跟我一样,全在屋里看见了。
那哥们嘴里塞满了火烧,没说话,把粥碗接过来,呼噜呼噜喝。
大叔滋着牙花,没话找话:「没事儿,跟人道个歉,过两天气消了就好。」
那哥们咽下嘴里的东西,没好气地开口:「早道过歉了,没用。」
大叔特理解地点头,沉默了两秒,然后吐出一句在我听来石破天惊的话:
「那也没办法!嗨……谁叫你惹人家生气了呢?」
我心里剧震!其实在那之前,我就模模糊糊想到一点什么,觉得那哥们好像有哪里不太对劲,但是很难抓住……听到这句话,我猛然想通了。——其实用「想通」这个词还不够有力度。干脆这么说:在关于人和人互动的这个层面上,有一些困扰我很久的大疑问,在大叔说出那句话的一瞬间,立刻也为我打开了一束光亮。
当时,我还说不出具体的领悟。隐约是觉得,哎,大叔这服从处理,等候宽大的心态背后,应该藏了个关键的东西,决定了他和那哥们的差距,这东西好像是什么吧??直到后来,总算能用语言整理清楚,把这东西慢慢归纳成一句话是:
「话语这东西,不能只当成一种方便省事的工具啊。」
就说道歉这事吧。「对不起」三个字,干什么用的?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在你做错了事情,希望别人原谅你的时候说的」。现在想来,这种说法其实只注意到了这句话「工具性」的功能。所谓「工具性」,是那阵看弗洛姆写的书,学来的一个新词儿。也是经过那件事之后,对这个词才算是有了直观的。打个比方的话,「对不起」这三个字就仿佛被赋予了作用,好像一个神奇的按钮或者一句咒语,做错事之后调用一次,好,就没事儿了。这就是工具的意思,具有很直接的目的性。
但当时我想明白的,是这三个字原本的功能其实并不在此,本只是用来传达内心歉意的一架桥梁。歉意是一个本真的态度,就是做错了事,伤到了别人,内心自然涌现的歉疚,惊慌,自责,包括心疼的那些个情感,不知道该怎么是好,遂化作「对不起」三字,希望多少有补报之用。这些真情,包括道歉,都是由内而外的一个反应,并非为了什么才特意去存在,所以主观不带工具的目的。「我因为希望你原谅我,所以才流露出歉意这种情感」——这种说法,仔细一想就觉得是很荒谬的。
但是作为接受歉意的一方,一旦感知到对方的歉疚,很有可能也就心平气和,对错误不做追究,这在人际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也没有谁规定,该依据对方的歉意多少,对宽恕与否进行裁夺,但每个人心中大致都会有一点感觉。无心小过,就像公交车上被踩一脚,只要发现对方有一分一毫抱歉,甚至都不用说什么,心里已经就原谅了。错误越大,所需要收到的歉意大抵也要越多。就像被熊孩子拆毁珍贵手办,一两分的歉意恐怕是不足以消气的,但如果孩子加父母真心诚意,意识到自己给对方的损失,负荆请罪,也努力补偿,时间长了其实还是很可能化解这一场冤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