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中城市,各类精神、障碍症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部分城市调查发现,青少年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会产生不知所措的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引导,就会形成心理疾患,导致心理障碍。
新闻背景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而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也确实令人堪忧。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如果再加上28岁以下和35岁以下两个年龄段青年人的情况,数字将更加触目惊心。其中,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到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据估计,有30%会发展为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且成年早期的犯罪、酒瘾、吸毒、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率是普通人群的5至10倍。研究表明:1984年北京地区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为8.3%,1993年为10.9%,而2002年中关村地区部分重点小学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为18.2%。16.0%到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根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学生10年中辍学原因的分析,1982年以前主要为传染性疾病,而1982年以后则为精神障碍。并且,精神障碍有上升的趋势。
根据南京医科大学2000年对南京1.5万名中学生的调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9.1%。南京市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所的徐苹所长分析认为,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很多,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比例严重失调,缺乏生活体验,没有朋友,和家长缺少心灵的交流等,这种单一、枯燥的生活使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烦躁不安、紧张疲劳等心理现象。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南京630名儿童中,有同龄玩伴的从1984年的68.2%减少到1999年的31.1%。
从事儿童教育的吴老师说,儿童心理健康、精神卫生问题,家长的责任很大。每一个家长都是自己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对家长行为的模仿能力非常强,所以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另外,还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要引导孩子形成正直、全面的价值观。
寻找预防心理障碍的“良药”
在医院的临床诊断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大致有两类:
1.有轻微心理失调。如有的学生情绪波动,时而热情豪放,时而郁郁寡欢;有的学生脾气暴躁,冒险逆反;有的学生孤独寂寞,意志消沉,有的学生依赖从众,情感脆弱;有的学生自卑烦恼,多思多虑;有的学生嫉贤妒能,难以自控;有的由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有的由体象变化、异性交往、情感误区引起青春烦恼等等。
2.有轻度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社交恐怖症,紧张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或由人际危机、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引起轻生念头等等。当然,还有一类是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幼稚病(低能),情感性精神病乃至变态人格、性变态等等。这些人已无法从事正常的学习和活动,需住院或长期治疗。但是我们的心理辅导重点应该放在第一类心理障碍上,因为它是大量存在的,但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它不仅构成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而且潜伏着进一步恶化的危险。为此,更要给予认真的咨询与矫治。
针对这些症状,有关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心理教育。这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此,讲课内容不仅是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还要矫正学生心理困惑的认识结构。为讲课有针对性,必须通过座谈,了解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的掌握、要求和问题;通过调查测试,分析受试者的心理障碍、偏异情况,然后讲知识、讲保健,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专题讨论,以联系实际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与修养的教育。
2.加强心理咨询。这是帮助受询者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移。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咨询员对来访者要给予信任,给予理解,给予换位(即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咨询过程中,咨询员还要动之以情,要遵循聆听(让受询者宣泄)、保密(有些深层内容要绝对保密)、疏导(对其提出的特殊问题作面对面的指导)原则。相互信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咨询过程是双方情感和心理交流的过程,只有这样方能取得消除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3.加强心理治疗。心理医生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患者建立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矫治方法,减轻或消除个案的不适应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健全成熟的人格发展。
他们为什么会有心理障碍
案例1:某女,高一,学习成绩优秀。因面部烫伤较丑,进入青春期后产生嫉妒貌美女生的心态,经常抑郁苦闷。曾几次想轻生,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多余的,怨父母对她照顾不周,认为做人没有意思,不如趁学习成绩好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而告别人生,求得解脱。
这类学生不知人无十全,过分看重自己的弱点,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人的心理状态应该相对平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这种平衡常会被争吵、歧视、侮辱、压抑等突发事件所破坏。这种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羞耻、怨恨、不满;重者,会变得呆(思维迟钝,记忆衰退)懒(四肢乏力,懒于读书做事),忧(忧心忡忡,对任何事提不起兴趣,甚至丧失理智,做出意外的出格行为)。
案例2:某某,初二学生,原是眉清目秀,惹人喜爱的文娱骨干,擅长舞蹈。一次体重测量为100斤,她认为太胖了,将会影响自己优美的舞姿,开始节食。没几个月体重下降到68斤,而且拒食,有呕吐,消瘦脱形,无法坚持学习,只能求助于心理咨询。
这是一种多见于女青年的心理障碍。据调查,一般这类人从小有挑食、偏食的坏习惯。进入青春期后,片面追求苗条的体态,婀娜的身姿,就有意识地控制饮食。久而久之,导致消化功能减退,看到食物就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