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表明,食用经过高温蒸煮的鸡鸭禽鸟是安全的。来自卫生部的官方消息也称,只要不接触活禽,人们感染H 7N 9病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选择,非必要食物的鸡鸭禽类正从餐桌上消失,代之以不会引发不安情绪的其他肉类食品。这是人之常情,任何人不能以蔑视或强权去改变他人的饮食结构选择。
在疫情阴影下,市民心理的变动以及随之而来的饮食习惯、生活细节的更改,都有可能对特定行业的稳定发展带来摧毁性打击。此次惠州以及诸多城市备受影响的家禽产业即是一个明显的缩影。根据南都报道,惠州本地多家养殖场均遭遇滞销难题,纷纷喊亏损严重,有养鸡基地负责人称“现在一天起码要亏四五万元,鸡3元一斤都没有人要了”,而有的养鸡场已在着手销毁鸡苗。
行业的暂时性重创正在考验当地政府的应对能力。可以预见,如果政府部门未能采取有效措施维持和挽救家禽养殖业,一旦疫情过去,市场供给必将出现新的矛盾。在这一过程中,媒体的客观传播职能更不容缺失,否则将误导政府作出不利的决策。
比如前几日,惠州本地有媒体一再宣称“活禽交易基本不受影响”,这一有违事实层面的报道或许有记者采访不到位的原因,但恐怕还是媒体本身“维稳重于客观”的官场主导理念在作祟。必须认识到,公众面对疫情的恐慌心理或许非理性、不理智,但通过虚假的舆论报道来消弭公众恐慌心理,结果必然适得其反,只会加剧谣言的反弹。
有人说,“后非典时代”最深刻的官民共识应该是 最大的敌人不是病毒,而是隐瞒;最好的药品不是激素,而是透明和信任。信息的透明公开和原真性传播,理应成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常规选项。在此基础上再去强调政府积极应对疫情和消解公共恐慌情绪的努力,方不至于南辕北辙。承认公众的恐慌是一种本能反应,然后让公众纵有恐慌而社会不致慌乱,就可以称之为成功的政府应对。
惠州市农业局在当前的疫情恐慌面前,公开承认“全市禽鸟市场销量锐减,批发销售价格大多不敷成本”的事实,此种基于客观真实的表态值得肯定。该局相关负责人建议应鼓励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科研院校等机构带头吃鸡,同样有助于用科学精神消弭H 7N 9带来的恐慌。因为,疫情传播阴影面前,公众可以非理性,但公职人员必须理智并作出示范和表率。
所以,如果农业局或者其他关乎公共疫情防控部门的领导们真能带头吃鸡,则不失为一次充满人情味和科学精神的政府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