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1日,麦昆在伦敦住所的衣橱间上吊自杀,时年40岁,令世人震惊。
短短一生中,麦昆曾获无数荣誉,被誉为“英国时尚教父”,同时也因为其设计惊世骇俗而被称为“坏孩子”。
骷髅头巾、收藏头骨的人、天鹅之死、高原强暴……这都是麦昆的杰作。通过这些设计名称,多少可以明白,麦昆的确如拉杰菲尔德所说,一直在和死亡调情。甚至,不必看名字,只看麦昆特色服饰过于绚烂的色彩,也会捕捉到这些绚烂色彩散发出的死亡信息。
鬼才的死亡,常常是不一般的。麦昆是超级鬼才,他的死也显得尤其不一般。他之所以选在2月11日自杀,是因为2月12日是他妈妈乔伊斯的葬礼日。
妈妈是麦昆最在乎的人。英国《卫报》曾邀她采访自己儿子,她问,你最恐惧的是什么?——比你先死。麦昆答。妈妈很开心地笑了,并向儿子表达感谢。
比你先死,这一说法更像是一个儿子用来表达对妈妈的在乎,而并不是一个真诚的答案。麦昆真正最恐惧的也许恰恰是相反的——“你比我先死”。乔伊斯死于2月2日,之后麦昆频频在Twitter上的微博表达巨大悲痛,先写道“很想念妈妈”,又用“可怕的一周”来形容自己的生活,并问“谁来帮助我,结束这一切”,等等。
在妈妈刚去世的时候,他还写道:“从天堂到地狱,再折返,生活真是个玩笑,美来自最诡异的地方,甚至最恶心的地方。”
难道,妈妈的死亡带来的不光是巨大悲痛,也有美吗?或者,死亡之后种种情感本身就是诡异的美?
他是妈妈的“女儿”
天堂与地狱的折返,在最诡异最恶心的地方发现美,这都是巨大的矛盾,而矛盾,似乎是麦昆生命中最明显的特征,在他的3个主要身份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第一个身份,是时装设计师。
他的第二个身份,是同性恋者。
他的第三个身份,是无比依恋妈妈的儿子。
从第一个身份看,麦昆对女性有极大的热情。从第二个身份看,麦昆的性能量投诸到了男性身上。从第三个身份看,麦昆最强烈的情感又投诸到女性身上。
麦昆情感上最在乎的是女性,这一点早有体现。2007年5月,“帽子女王”伊莎贝拉·布罗因恶性肿瘤和抑郁症而自杀。布罗是麦昆的伯乐和好友,麦昆大学毕业时,他的从连环杀手虐杀妓女案中获得灵感的毕业作品被布罗以5000英镑买下,并在布罗大力提携下顺利成为纪梵希的设计师。布罗的自杀给麦昆带来很大打击,此后他的手腕上出现了多道割痕。
布罗是麦昆的伯乐,堪称是他“职业生涯中的妈妈”。从这一点看,麦昆选择自杀,或许不只是向妈妈乔伊斯表达忠诚,也是在向这位自杀的“妈妈”表达忠诚。
对于经典的精神分析以及后续的客体关系理论,我概括成两句话: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性是对关系的渴望,性的模式是对关系模式的渴望。
联系起来就可以说,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获得关系中的认可,而性是最深层次的关系,所以性的模式反映着我们内心最深的渴望。
但是,这两句话似乎不能用在麦昆身上。他的性指向男性,而他的情感却指向女性。此外,他生命的热情也挥洒在女性身上。
这三者之间的矛盾怎么理解?
最简单的理解,可以将原因归因到性别认同上。也就是说,麦昆在性别上没有认同父亲,而认同了母亲。于是,他只是生理上看上去是一位男性,但心理上却是一位女性,所以,“她”热爱服装,在性上也指向男性。
同性恋的忠诚
关于麦昆非常多的报道中,只看到他对妈妈的爱,他与3位姐姐的特殊关系——小时候他就为她们3人设计服装,很少看到他与出租车父亲以及两位哥哥的关系。关于他家庭内的男性,只看到一个报道称,麦昆8岁时,看到大姐被大姐夫打得死去活来,而他只能旁观,什么都做不了。假若这不只是一个偶然的片段,而是他家族内的一个轮回的缩影,那么可以推测,他的家庭内,男性很可能多数都有些暴力,而女性是受害者。
如此,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他会从连环杀手虐杀妓女案中获得设计灵感,又为什么会推出“高原强暴”系列服装,这种灵感更可能是植根于他潜意识深处的。
在这种男性暴力女性受虐的家庭中,似乎只会有两种选择,要么向暴力的父亲认同,要么向受虐的母亲认同。暴力的父亲显然是错误的,而受虐的母亲是道德正确的。于是,一些男孩选择了向母亲认同。
性别认同是比较简单的解释,但还可能有另一种稍稍复杂的解释——同性恋是为了表达对妈妈的忠诚。
从《卫报》的采访中可以看到,乔伊斯非常享受儿子对她的挚爱,而麦昆更是用在妈妈葬礼日前自杀的方式表达了这分不寻常的挚爱。看起来,这像是麦昆的心理需要,但起码可以说,这同时也是乔伊斯的心理需要。甚至还可以进一步说,麦昆对妈妈的这分不寻常的挚爱是乔伊斯培养出来的。
如果一个妈妈对儿子的需要太过强烈,或一个爸爸对女儿的需要太过强烈,那么孩子会在俄狄浦斯期有很大的满足感——妈妈(爸爸)爱我远远胜于爱爸爸(妈妈)。同时,孩子也会有巨大的压力感——如果我爱上妈妈以外的异性怎么办?
美国电视剧《寻人密探组(Without a trace)》中,曾有一集关于女性同性恋的心理片。女专栏作家A是严重的广场恐怖症患者,多年来不敢出家门一步,但她突然间失踪了。一开始,多种迹象显示,A很可能是被绑架了,但最后侦探发现,A是为了同性恋女友而请一个送外卖的亚洲人将她强行拖出家门。同性恋女友即将过生日,A想送她一份特殊的礼物——劝说女友的父亲与女儿和解。
其实,A真正需要的,是与自己的黑社会老大一般的父亲和解。因为她的同性恋,男子气十足的父亲与她断绝了关系。同样的,她的女友也有一个黑社会老大一般的父亲,也因为同样的原因与女儿断绝了关系。
影片结局如美国多数影片一样,以皆大欢喜而告终。但是,A的同性恋,到底是对爸爸的背叛还是对爸爸更深层次的忠诚呢?
A14岁的时候,一天晚上和一个男孩玩,但意外掉进保龄球球仓里达8个小时。她一心指望男孩来解救自己,没想到男孩被吓坏而跑了,直到第二天男孩家人进来她才得救。因为这件事,A恨了这个男孩一辈子,至影片的结束都不肯原谅他。
对此,我的理解是,正处于“第二次叛逆期”的A想远离父亲,而进入家庭以外的世界,甚至想和一个男孩亲密相处,但这个背叛遭到了无所不能的上帝——其实是内在的强大的爸爸——的惩罚。因为这一次惩罚导致的恐惧,她再也不敢进入外面的世界,更不敢与异性交往,于是不仅有了严重的广场恐怖症,也成为了一名同性恋。
她“宅”在家里是在对爸爸表达忠诚,而请人强行拖出家门,则是在向“内在的爸爸”说:你看,不是我背叛你的,是别人强迫我的。
这是一个推想,而且是根据一个影片的推想,但类似的心理,我在治疗中屡屡见到,而且它不光体现在同性恋中,在一切恋爱中都有展现,只是强弱程度不同。
噩梦里的刺杀
我一个来访者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帮妻子杀了妻子高中班的一个女同学,此后他四处逃亡,无论他逃到哪里,都有警察出现。我问他,那个女同学让你想到谁?他说,妈妈。
至此,这个梦的寓意他全明白了。妈妈非常依赖他,几乎将所有情感都投诸到他身上,而他爸爸就像家里一个不存在的人。
他想脱离这种关系,但他在看第一个心理医生之前甚至都不敢意识到这种需要,因为心中一涌现他就会有巨大的犯罪感。妈妈只有你,而你怎么敢有背叛妈妈的念头?
在他潜意识深处,似乎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接受妈妈的依赖,但这样他会无比压抑;要么脱离妈妈,而这只有杀死妈妈才能实现,否则一看到妈妈就会感到无比的内疚。
在他生命中,他曾有短短的奇迹般的几天时间找回了自己——那几天他完完全全没有想到妈妈,并与后来成为妻子的女友有了很深的联结感。但此后,他有了一系列稀奇古怪的症状。这些症状,都可以在这个梦中找到答案。这些症状在说,你居然想脱离妈妈做自己,你是罪人!你居然想脱离妈妈爱上另一个女人,你是罪人!
在梦中,他最后偷偷闯入女友的家,想在阳台上拥抱女友,却发现,原来女友家中也有警察。这种感觉,他很熟悉,只要他和妻子在一起,他就有类似这种感觉。原来,他的身边无时无刻都有警察出没,这个警察就是道德。在他的家中,这个道德就是,你必须满足妈妈的需要,你不能让妈妈伤心。
我这位来访者,其实有第三种选择,他既可以不接受妈妈的依赖,也不必杀死妈妈。他可以仔细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成为他自己。也就是说,他的生命不必围着妈妈转,要么接受妈妈的投射,要么通过杀死妈妈而斩断这个投射的链条。他可以尊重自己内心,而那时他会发现,一旦失去他这个依赖对象,妈妈会换一个活法。
当然,还有别样的第三种选择——像麦昆一样,成为同性恋。这样以来,至少在性关系这个最深层次的关系上,他向妈妈表达了忠诚。
据说,麦昆是在6岁时发现自己是同性恋的——这正是俄狄浦斯期结束之际。麦昆开始有同性恋行为后,家人均反感并反对,惟独妈妈最快接受了他。
布罗这位“职业生涯中的妈妈”自杀时,有舆论将矛头指向了麦昆。有媒体报道称,正是布罗穿针引线令麦昆成为Gucci的创意总监,但布罗对麦昆没有将她一起带到Gucci而有不满。这种报道遭到麦昆反驳。
但是,布罗自杀后,他的胳膊上出现多道割痕,这种行为为什么会发生?是因为爱,还是内疚?并且,麦昆的心中有没有另一种矛盾?他单纯就是挚爱妈妈吗?假若挚爱可以达到可怕的100分,那么他心中有没有相反的声音——想脱离妈妈的愿望也达到可怕的100分?或者说,麦昆的心中有没有我那位来访者的噩梦?
如果有,那么可以想象,妈妈去世后,麦昆的巨大悲痛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会是:巨大的负罪感。
在我的理解中,单纯的悲伤是不会导致一个人追随挚爱的人而死的,真正令我们这样做的,常常是悲伤以外的情感,而且最常见的是——内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