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危机降临……

  “第一感觉是:震惊!”陆丽在某跨国银行证券部任职,公司在2008年底进行了“力度挺猛的”裁员。更令她感到震惊的是:“走的很多都是非常精英的人,当初也是花了非常大代价请进来的——但是面临金融海啸,企业需要做结构性调整时,谁也不能例外。”

  “裁员高峰多少有点惶恐。看到身边的人或者其他城市同样业务范围内的人今天走一个,明天走一个……一定会担心,公司明天会不会有事?明天会不会轮到自己?谁也不知道。老板把你叫进去,你不知道他是找你谈工作,还是要跟你说‘抱歉,你很优秀,但是……’”陆丽感到身边每个人的情绪里都有一点躁动不安。

  并不总是“幸运”的

  陆丽终于拿到了2009年的OFFER,而在某知名网络公司任高级程序员的海洋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回家路上接到人力资源部的裁员通知时,海洋都没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怎么会是我?!你们肯定搞错了”。朋友们都说海洋是个工作狂,经常主动加班,手机24小时开机,公司常常半夜两三点找他去公司,28岁了还“没时间”谈女朋友。虽然知道公司业务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他还是觉得自己年底有可能再升职,怎么也不会想到裁员竟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他整夜未眠:“一定有人搞鬼!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第二天一早他就到了公司,与人力资源经理大吵了一通。生平第一次,他感觉自己失去了控制。

  其实,有很多人和海洋一样,坚信只要努力,人生就会永远往上走。在2009年1月《心理月刊》与态度8调查网合作的关于经济危机对人们心理的影响的调查(本文以下调查数据均来自此调查)中,有17.8%的人认为“危机离我还远,我不会那么倒霉的”,有25.8%的人认为自己当然能顺利度过这场危机,因为“我总是很幸运”。治疗师谭洪岗把这种“坚信只要努力工作、和上司搞好关系,就会得到相应回报”的信念称之为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她说:“为什么有些人遇到危机事件时心理状态会濒临崩溃?除了事件对他/她冲击特别强烈,同时还有对自己最深的怀疑,对整个世界的质疑、不再信任。因为事件打破了他/她心里的某种信念、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一种潜在的心理契约。”

  从夏天突然进入冬天

  这种信念在有意无意间被强化过很多回,因为之前周围所有的信息都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按照某种逻辑在运转的。许多接受采访的人告诉我,遭到金融危机侵袭时“感觉很突然”。像在某著名IT企业中层任职的杨卫在收到公司邮件通知降薪30%时就是这种感觉。他说:“虽然知道11月以后公司海外业务几乎停滞,国内业务也严重下滑,可是大家在12月中下旬收到那封关于全员降薪的邮件时还是感觉很突然,紧接着就是突然的裁员……之前完全没有预兆。”

  经济上受影响最大的可能是被股票、房贷套牢的人和月光族们,他们的消费往往是建立在大好形势可以不断持续的假设上的。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高速发展,也使很多人有种幻觉——好像经济会不断地发展下去,一切都会越来越好。“但是,这其实是不可能的。”心理咨询专家李孟潮说:“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打碎了人们的这个幻觉。这次危机让我们看到,很多事情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不是我们能够把握的。”

  何时才能春暖花开?

  2008年7月马云提出“过冬论”时,还有人打着蒲扇提出质疑,而越接近年底,人们越能感受到“这个冬天非常冷”。被调查者中有超过70%的人感受到金融危机带来的生活、精神压力。

  每个人都想知道这场金融危机的寒冬会持续多久,对自己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人问政府,有人天天看新闻,有人觉得应该问专家权威,也有人找人算命,甚至有人找心理医生来预测。为什么大家如此热衷预测?“人们潜意识里期望一切都可控。在不确定的时候,人们会自然地想找到一个力量更大的人或事物,帮自己找到一种确定感、安全感。”谭洪岗说:“我们必须看到和接受现实——天有不测风云是常态,生活就是这样有起有伏的,就像一年中有春夏秋冬。不要把自己看得太特别,要知道过去的成就不能避免明天有意外发生。冬天来了是正常的,不要紧,关键是你要有很好的物质、心理准备,把自己练得很强。这样不管世道如何,都会占了先机。”

  比尔·盖茨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英特尔的格鲁夫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或许正因有着紧迫的危机感,他们才能带领企业度过一个个冬天,做到今天的位置。

  危机在潜意识里蔓延

  2008年11月初,乐文收到了朋友转发的“178家企业大裁员第一波”的电子邮件。吃惊之余,她的第一反应就是转发给其他朋友。据盛心阳光企业咨询公司资深咨询师李旭分析:“人们为何要传?因为他们内心有不确定。年底本来就是人事变动相对频繁,加上很多公司为了更好地应对危机,开始严格成本控制,有些甚至把出差都停止了,这些不安全的信号都会传递给员工。”

  当人们感觉到危机,就很容易捕捉相关信息来验证它。人感到焦虑时往往喜欢与他人交流,以确定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不经意间,金融危机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热门话题。

  心态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消费习惯。调查显示,22.7%的人取消了一些大宗消费计划,45%的人比以往更重视消费的性价比。以前从来不理财的人也开始想着是不是该买个保险了。有些公司冰箱开始变得热闹——员工带饭的多了。“省钱绝招”类热帖攀升到一些门户网站的首页。大多数中国人有储蓄的习惯,现在就更加谨慎了,连很多有投资习惯的人也捂紧了口袋,觉得“现金为王”。

  大家都捂紧钱包,各公司的产品销售受到影响;公司员工的收入和心态因此大受影响,他们又把钱包捂得更紧了……最后,每个人都切实感受到危机真的已经来了。

  大家都知道“拉动内需,经济才能活起来”,可是为什么行为上还是在减少消费?“因为人们意识明白,但潜意识不同意。拉动内需是来自意识层面的,但潜意识里大家还是觉得恐惧,无法说服自己——我不应该害怕——他感觉就是那样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机制并没有很完善,老百姓潜意识里的不安全感没有解决,所以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陷入恐惧当中。”心理咨询专家于东辉解释说:“经济危机很大程度是人心的危机、信念的危机。等大家都觉得安全了、有信心了,经济就要起来了。”

  看到危机的尾巴

  采访当中,大家提到最多的感受就是“焦虑”,因为不知这个冬天有多冷的“预期焦虑”。

  听陆丽讲述自己公司的“裁员风暴”后,罗婷非常吃惊:她们那么大牌的公司都这样,我们公司会不会也……她想起自己老板最近也常说要节约成本,心里就开始恐慌,一周多的时间经常失眠,不知怎么办是好。对于自己是否能顺利渡过危机,20.3%的人认为“很难说,危机还在发展当中”,有5.6%的人觉得“恐怕不能,这可是百年不遇的危机啊”。于东辉说:“人很容易接受一种‘暗示效应’。其实,我们的情况与那些大公司往往没有任何关系。我们需要克服盲目恐惧。”1933年,在一片萧条之中就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我们唯一应该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这种恐惧会使我们向后退转为那种无可名状的、没有缘由的、毫无根据的害怕。”

  那么,如何克服盲目恐惧?谭洪岗说:“首先需要看清楚现实到底是怎样,恐惧的是现实的还是想象的问题——恐慌往往是因为想象。”于东辉则建议:“我们不仅要看到危机的头,还要去看到危机的尾巴。当我们看到危机的尾巴,往往就会发现危机并没有想象中可怕。不妨问问自己:经济危机会持续多久?危机过后会如何?”

  对于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有22.3%的人认为自己是抱怨形势不好,但也没什么好主意。当我们把希望的目光投向未来,一切就会变得不同。谭洪岗说,恐慌是因为对问题的担心,但仅仅看问题是无法给自己定位的。如果视野扩大一些,除了问题,也看到资源,可能会发现资源远比问题多,有很多办法可以解决问题。

  2008年初就预言“冬天就要来了”的马云,在大家忙着捂紧钱包好过冬时却看到:现在是创业的最佳时机。“连‘猪坚强’都能活,你为什么不可以?”马云说。

  杀不死你的东西会让你成长

  对于很多人来说,金融危机还只是一个话题,而对于被风暴侵袭的人来说,如同经历了一场战争。而步步紧逼的恐惧与焦虑,往往让人们退回自我,去思考一些问题。

  海洋在与人力资源经理大吵一通后,最终不得不接受自己被裁员的现实。

  “连续好几天,我在家里闷头大睡,试图不去想这件事。但是,总有个声音在说你有多失败,离开公司你什么都不是……我当时真的不知该往哪里去。那天天气很好,家里没吃的了,我决定出去转转。经过面包房时,闻到一股诱人的香味——就像读小学时经常路过的那家面包房的味道。我走进去,挑了几个,要了杯咖啡坐下来。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生活过。”海洋开始尽量让自己正常生活,他的焦虑也变得积极许多。他想起大四时与睡在上铺的兄弟共同梦想的一款游戏,正邀请一起失业的几个同事将它实现。

  “有恐惧不要紧,关键是如何将这种恐惧转化为一种力量、行动。”李孟潮建议:“不妨带着好奇心去探索,我为何会这么焦虑,这么痛苦?这焦虑背后是什么?”

  当我们可以正视危机带来的恐惧和焦虑,看清楚现实,并采取适当的行动应对,危机也可以是积极的、有建设性的。于东辉说:“危机像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不完善之处,脆弱、薄弱的地方,就能做调整;危机像座灯塔,可以照亮我们未来的方向——每一次危机过后,都会有新的行业、机会产生,就像每一片森林被烧毁之后,都会有新的树苗产生,因为它留下一个巨大的新的空间。”

  正如尼采所说的:“杀不死你的东西会让你成长。”当我们超越危机,便会发现,危机带来的东西比失去的要多得多。

  人们面对危机的5个心理发展阶段

  了解这个常识可以帮助我们增加知觉和控制感——

  否认,情绪上处于麻木状态,思维上否认,但最后你得接受它真的是事实;

  愤怒,会想找到出口,找到谁该为此事负责,此时不要压抑这种愤怒,找到安全的方式发泄出来;

  讨价还价,希望事实可以令自己稍有安慰;

  抑郁,此时尽可能不要有“我很可怜”的感觉,要看到生活的希望;

  接受,最糟糕的已被抛在身后,现在开始建立未来吧。

  拥有坚强的情感支柱

  调查中,被问到感到压力时是否会寻求帮助时,有23.6%的人选择“绝不,我一定能扛住”;19.2%的人选择“实在受不了时才寻求帮助”。当我们感到无助时,常常可以从可靠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对生活的信心。如果大家都认为危机就是痛苦的、“没面子”的事,那么危机真的可能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

  如果有些应做的事暂时心有余而力不足,与其苦恼,不如站高一层,发展能力,看看怎么才能做到。为增强自身实力投入精力和时间一向值得,而且有时候事缓则圆。

  信念/价值观决定我们把能力用在哪里,以及能力是否充分发挥。平时口若悬河,上了台手足无措,那不是能力不够,而是被某些信念限制住了。其实,突破困境所需的能力,我们早已经具备,只是不相信自己能做到,于是力量发挥不出来。

  “我是谁”这一身份感,会极大影响信念/价值观。内心把自己当成牺牲品、受害者,当成无力自主的小孩子,还是当成可以独立、可以对自己负责的成年人,想法不同思维也会不同。

  3、三个动作 帮你跳脱负面能量循环
  心理教练:王智

  当我们感觉到压力非常大时,意识往往容易陷入负面循环不能自拔,总是会悲观,会想着那些难受的事。如果这种消极情绪充斥头脑时间一长(比如20分钟以上),我们的能量就会变得非常消极。这时,就要学会跳脱负面思维的陷阱。

  有3个非常简单的技巧可以帮到你——

  ■ 暂停:用左手食指点一下自己的脑门,这是一个讯号——暂停这种消极思考/负性思维循环。
  ■ 挑战:用右手掌轻轻拍一下胸口,挑战自己——问自己3个问题:如果持续这种状态结果是什么?这样能帮助我解决问题吗?我只有这样一种思维/解释方式吗?
  ■ 选择:用右手握拳向下一挥——问自己,现在对我来说什么是最好的选择?我可以为现在的我做什么样的选择?然后,立刻行动,去改变,让自己脱离这种负面能量的状态。

  4个方面评估压力是否过大

  压力过大/负面思绪循环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因此需要建立压力预警意识。可从以下4个方面来观察/评估自己的状态——

  ■ 睡眠:是否做梦,是熟睡/浅睡还是会莫名惊醒;
  ■ 关系:看与家人/朋友/客户/同事之间的关系怎样。冲突是否增加,包括显性冲突(吵架)和隐性冲突(内心老是不满意,看人不顺);
  ■ 情绪:是否会突然感觉莫名恐慌,无意识焦虑;
  ■ 自我评价:你对自己做的事情/选择/错误,是可以比较平静地接受,还是常常内疚/自责。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