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酶一、网聚人的力量
人类失去网络,世界将会怎样?现在回头来看2006年,陈凯歌的《无极》必将载入史册。今天我们还可以经常看到各种烂片,可《无极》之所以让我们难忘,只是因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宣告WEB1.0向WEB2.0时代的里程碑式的转变。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2.0时代的人民开始有了生产力,自娱自乐了,不再仰仗陈凯歌/张艺谋这样垄断式的精神产品提供方了。
2008年,“开心网”流行,以至于引发有些老板对公司失控的恐慌——人人都在“种地”、“抢车位”。如此简单低幼的游戏为什么会让人们乐此不疲?直到2010年的微博元年,仅1年多,就产生了爆炸性的力量——郭美美事件,引发红十字会改革信息公开制度。
■ 宣泄与释放
2008年“范跑跑”事件,笔者因在凤凰卫视为其辩护,而在博客上饱受网民攻击,其用词令人发指。如果说过去,我们只能跑到西湖才能冲秦桧夫妻跪像吐口水(当然这是很不文明的举动),网络的匿名特性,可以让很多人找到随意发泄的目标。
2008年,艳照门事件引发出一系列风波——陈冠希出走,阿娇星光黯淡,锋芝恋纠葛至今仍未消失……这事件从道德层面,我们应该非礼勿视,可事实上知道这个消息的,大多数人都看到了那些图片。网络空间的自由传播,给重重压力中的人们创造了一个“灰色窗口”,借此我们可以通过八卦释放大量的负面情绪。
■ 取暖,表达与镜像
如果没有网络,2006年的芙蓉姐姐也许一辈子都无法成为某某活动的代言人。芙蓉姐姐证明了一件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话题人物,只要你敢于表现自己。
赢得目光意味着什么?板砖?认同?启发?也许只是一种联结感,让我们感觉自己并非孤独。2010年,有个短语很流行:哥喝的不是酒,是寂寞。一时间,大家将这句话改成各种版本,说明当下最危机的是失去了联结感。当年能杀死阮玲玉的,现在恰恰成为相当一批“孤独感”人士的解药。
就像今年一度甚嚣尘上的王功权“私奔门”事件,甚至郭美美事件,都是这种需要的体现。网络成为一种寻求认同的平台,即使几十万人骂你,只要能收获到一个赞同,也是好的。
微博的出现更促进了这种“取暖”的功能。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表达,以及随时随地获取他人的回应以感受自己的存在,就像从无数个镜中看到自己千姿百态的身影,这是一种庞大的“在一起”运动。说明我们已经进入“陌生人社会”,也就是我们的社会支持系统,越来越多来自陌生人,而非和我们熟悉的人。
■ 维权
2006年初出现的“高跟鞋虐猫”事件引发全民人肉搜索运动,网络成为一种武器,或者另一场人民群众汪洋大海般的“海捕”,通过全民通缉和全民审判,好像社会公正得以恢复,我们也大消胸中块垒。
2007年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正龙拍虎”——最早是由网友发现老虎照片是假,而后有很多网友,从电子图像学、远红外线分析还有野生动物保护者、驴友等专业级别的网友对照片进行鉴别,最终导致整个事情真相大白。
采访ayawawa时,她正在忙于抓“骗子”。她还有一个身份:淘宝店主。她要抓的这个骗子还有一个职业名称:“差评师”。差评师会在店主的淘宝店铺留言里投诉,跟店家勒索几十元到几百元钱。因为对方是匿名交易,淘宝不愿意提供证据,警方也立不了案。于是ayawawa就动用各种手段,联系被“差评师”坑害的店主们,将总额凑够3000元。
在社会公正系统没有足够健全的时候,我们有且只有求助于“私器”——网络,其结果自然就造成一种痛打落水狗的倾向。
《心理月刊》建议——和而不同,更共情地存在。
■ 建立自己的小圈子,寻求共情
摄影:朱英豪 化妆:田淼
当下中国,“摆事实,讲道理”这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日益失去效用。喻国明认为,现在人们在沟通中,情感判断多于理性判断,和我们惯常的想法相反。其实理性判断适合解决简单问题,而有复杂变量的问题,则需要情感判断,这是一种模糊处理,如果你要精确化处理一个问题,就要把它简单化。
所谓情感判断其实就是关系判断。人与人的互动取决于我们是否能从内心互动,而且有没有让我们一起产生打动人心的共同体验。有社会学家曾说,媒介的发展可以使人重回自然——形成自己的部落。网络让人们可以迅速形成很多“圈子”,圈子的一个好处就是“同声相求”,打破人们的孤立感。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圈子得到最深入的理解。
■ 建立桥梁和交集,学会和而不同
但圈子过度“碎片化”也会造成另一个危险——那就是我们过度向内诉求小群体的和谐,而对外则因为不同的话语、不同的价值逻辑,而陷入乱战,造成族群分裂。“网络极化”现象很容易发生——事情发生时,很多人的反应是过度的,一些平时很理性的学者甚至都会卷入其中。但其实只要我们做到如下三点,这些喧嚣的泡沫会很快消失——
第一,反应及时;第二,有针对性;第三,态度谦和,实事求是。
微博的革命作用就在于我们可以不断形成圈子,也进入新的圈子,圈子之间彼此沟通和了解,社会沟通有了新可能。在一个多元价值的社会里,学会“和而不同”是一个人能否有足够宽阔的生存空间的重要指标。
消化酶二、借助心理学
■ 心理学是追求幸福的学问
2007年《新周刊》评选李子勋为“年度知道分子”,就是心理咨询进入主流视野的标志。《心理访谈》节目让李子勋成为广为人知的心理学家,而这恰恰是社会需要所造就的。
早在2004年,节目主持人兼制片人赵川在作收视率调查时发现观众产生了一个新的需要:想要看到解决生活情感问题的节目。这个阶段,工会和居委会组织也在转型,人们不再拥有过去的社会调解功能机构。于是,赵川创建了北京第一个情感类节目——《生活广角》。
随后,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09年的富士康N连跳事件,都为心理学进入官方和企业的管理视野提供了平台。心理咨询甚至进入红头文件:要求企业为员工提供心理援助,以防员工在企业里被过度压抑和剥削。这5年,是心理咨询的春天,但是这个春天看起来还是有点冷。
廖一梅认识很多有名气又有才华的艺术家。这些人很想解决内心的痛苦,但苦于缺少与人交流的信任感。没有信任感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至今对心理咨询还存太多误解。
心理学到底可以做什么?李子勋认为,一言以蔽之,心理学就是追求幸福感的学问。它会告诉你一个道理,幸福感和你拥有的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你能否在此时此刻对自己满意,或者能作出那个时段“最好的决定”。所以心理学不是看病的学问,而是获得幸福感的学问,是如何自在地与自己相处的不二法门。它还解决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创造让自己舒服的环境。让你觉得每个人都是美妙的,生命是珍贵的。幸福属于宽容的人。
《心理月刊》这5年的成长,也就是对人们误解的“正本清源”,“更好地生活”,是将幸福与更智慧的生活图景联系在一起。
■ 与风险同行
诚如李子勋所说,从事心理咨询以及培训的人才门槛太低,是构成心理咨询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人才门槛太低,意味着谁都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心理咨询师。
无论是个体咨询还是企业服务,都开始产生日益巨大的需求,而心理学人才跟不上,无论在心智、修为、知识各个方面都不如企业界的人,就好像一个穷人跟富人讲如何管理财富一样。
但是,我们也看到,有很多人从心理咨询中获得帮助。赵川现在做《现场45分钟》,他发现这两年80后嘉宾,已渐渐成为主力。80后的问题,往往集中于相处沟通这样的“小事”上。较之70后嘉宾,80后更愿意探索行为背后的动因。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咨询师过分理想化,以为只有一个非常“纯粹”、内心非常“健康”的人,才可以真正帮助我们——事实上,那也许只是我们害怕改变的一种借口而已。
《心理月刊》建议——主动学习心理学,变“害怕改变”的心态为“迎接改变”。
消化酶三、自助
■ 成为乐观主义者
乐观主义者,是有能力消化当下社会种种负面信息和内心消极观念的人。这需要一种全新的视角,比如,李子勋就坚信:“未来是光明的,我们只是身处拐点上。”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早年社会怎么对待你,长大了你就怎么回馈社会。85后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早期需要基本上都已满足,不再那么需要别人认同,“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这分满足感,就会造成社会更温和,更人性,不那么急功近利,不那么强烈要占有更多。
■ 拒绝或者旅行
当你对未来持有比较光明的态度时,也许就不会在看过《2012》后,为世界末日即将到来而恐惧了。当你的心安定下来,就可以采取个性化的方式来应对种种压力了。
微博对廖一梅来说,就是一个灾难。她无法理解为什么所有人都要用140字总结一件事,所有人都要在最快时间得到呼应和关注。廖一梅拒绝上网,不看电视,她想把生活中太多的泡沫挤出去。“因为我没有那么大的内存接受这么多信息;也没有那么快的速度处理它们。”但现在她想明白了,真实和自我是最重要的。所以当大家坐在一起聊天时,她可以坦承自己对很多事情“不知道”。
去了一次尼泊尔后,她感觉自己“通透”很多。当你触目所及,都是喜马拉雅山麓,地摊上卖的是千万年前海洋生物化石的赝品——千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想到这里,你忽然发现你的世界和这个世界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那一瞬,她似乎可以放下很多。
■ 反求诸己
采访中,我听到越来越多“反求诸己”的声音。比如赵川,他在2007年就把作节目的焦点从家庭纠纷“狗血式”的展示,发展到寻求事件背后的原因。ayawawa也发现自己比5年前更有“深度”了——以前在回复博客来信时,她往往就事论事;但现在她有更多思考:一个人的性格是如何决定命运的?遥控器到底在谁手里?
■ 建立自己的王国
当你能放下时,也许就可以拾起“未曾遇见的自己”。如赵川所说,我们正处于一个“成王败寇”的价值观体系中,如果你喜欢比较,就会比较痛苦。一个聪明的做法就是寻求自己的独特性,另立标准,这样你就永远都“赢”。
ayawawa智商高达140,又有模特身份,所以她19岁时就因为说一句话而在“猫扑”闻名:“比我聪明的,没我漂亮;比我漂亮的,没我聪明。”
赵川也是用了5年时间,想明白一件事:自己该怎么活着。他现在一个月大概能有2~3万元的收入。相对平民百姓,赵川算是富人;可在主持人行当里,赵川近乎“寒酸”。赵川觉得,人生如爬山,大家都想爬到人生制高点,可你要知道,爬得越高,在山顶待的时间越少,付出越多。赵川觉得,人生幸福在于“半山腰”——想爬还有余力;低头看还有很多人在山下。这样想你会很满足,否则老是看到别人的屁股。
■ 《心理月刊》总结——把握投机时代的拐点
盖洛普有一个调查,主题是看看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和所在社会的未来的看法。日本和香港青年都相信社会能越来越好,但却对自己的未来比较悲观;而中国青年正好相反,中国的年轻人普遍认为自己的未来会很好,而对这个社会充满了失望。
用冯仑的一本书名来形容我们5年来的现状——“野蛮生长”。接下来,我们会如何?李子勋觉得一切都有阴阳转化的规律,所谓“物极必反”。非理性、投机式的快速发展已经快到谷底了,我们还能怎么更糟糕?身处时代的拐点,我们有很多机会,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