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不忍其觳觫

  中学语文课本里,还是有好文章的,比如《齐桓晋文之事》的这一段,就让我一直印象深刻(请直接跳到第二段白话文翻译):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孟子)说:“我听胡龁八卦:大王坐在堂上时,有人牵牛从堂下走过(可见办公场所不够奢华,乱糟糟的,什么人都在里面),大王见了问:‘牛牵去哪里?’回答说:‘用它祭钟。’大王说:‘放了它吧,我不忍看它恐惧哆嗦,好像无罪之人要被处死。’有人问:‘那不祭钟了?’大王说:‘怎能废除?用羊替它!’此事当真?”

  这故事可以当成讽刺虚伪的小品文,换成羊,那羊儿见了刀也会恐惧哆嗦啊,怎么你没见到就当没事了呢?是的,人类社会很多事情是经不起逻辑的严密追问的,如果要免去所有动物的恐惧,那么无法祭钟,“礼”就无法运作了—这可是当时的社会根基。当然这个故事也可以当成不忍之心的样本—我的能力和慈悲及于所及之物—国王也许可以解救一只眼前的动物,却不可能破坏社会的根本。

  这“不忍之心”是一个文明社会人人该有的—还好,在我们自己的传统中,找得到这种因素,在教科书里也有,只是不知有没被中心思想破坏掉—这也是罗素先生的人生三要素之一的“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其他两个是“爱”和“知识”),人人不忍,你就不会虐杀动物,虽然人类离不开肉食,但会为动物提供较少痛苦的宰杀方式,生吃猴脑这种传统美食也才会消失。

  有人讽刺素菜馆有些菜做成鸡鸭鱼肉的样子,味道也仿得差不多,认为一帮吃素的家伙还有颗吃肉的心。话说心里想着吃肉,嘴上却能忍住,这不更不容易吗?再说了,脑子里的“思想”是没有罪的,只要没有吃肉的行为就符合素食标准了,脑子里把嘴里的素食想成肉的味道,一点罪错也没有(我不是素食者,只是借此说个事)。

  想到有人不慎(或不智,也有纯粹的受害者)将自己的隐私上传网络,只要涉及性,都会成为热点,这是一个捉奸都能网上全球直播的年代。这种事发生了,网络有没有错?没有,网络自诞生起就是裸体的,而且将永远裸体,它是迅速传播的工具,不涉及对错;观看者有没有错?也没有,人看任何一条资讯都没有错,好奇心也是人类的本能,割舍不掉。这种事在网络上会不停发生,就像献给网络的祭品,态度是什么?仍然是“吾不忍其觳觫”,不点火,不让人更恐惧哆嗦。

  不忍之心,就是不增加他人痛苦之心,或许无助改变大局,但足以让自己脱罪。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