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不食

  什么当得上大国的称呼呢?想来想去,首先,中华饮食是拿得出手的,对于我这种比较苛刻的人来说,好像也没有其次了。

  饮食跟文学/电影/音乐一样,也是文化,更是价值的一种——当然,吃野生动物,甚至视濒危动物为大补之品,那不是价值,这点也很难输出。

  我们历来重视吃,孔夫子那句著名的“割不正,不食”还引发了不少争论,有人认为是夫子对刀工提出了高要求,肉切得不方正,就不吃。也有人解释为是指杀生方法要正当。可以确切的是,都跟吃有关。他的另一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没有这些歧义了,可以充分证明孔夫子除了当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还是美食家。

  孔夫子的话长期被过度诠释,好像再微言都有大义。不过在我看来,有关饮食的话,一定都要当真,人在这里最真实。据说饿的人脾气都不好,往大里说,饥民容易变暴民(你若把这话引申为不仅是食物不足,各种权利稀缺也会引发“饥饿感”,也行),往小里观察自己,只要一饿,就六神无主了。

  现在朋友见面,越来越多借助于一起吃顿饭了。这本来是好事,如果朋友多一些,家里几乎可以不用开火,食品能够再增加安全,自然锦上添花——了解现实的中国人,会觉得这个要求稍显过分——可是越来越觉得这种饭吃得很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基本的餐桌常识。

  在微博上抱怨了一下:“几种饭局毒药:皮条型人物,为了显示自己路子野,酷爱拉各路不相干人马碰面,或者拉人埋单;冲突型人物,爱碰政治宗教等话题,以引发激烈辩论为乐;自我中心人物,任何场合都变成他个人的秀场;诉苦型人物,情绪垃圾泛滥。能好好吃顿饭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

  叫乐薇_Candy的朋友回了条有意思的评论:“精辟,现今饭局,恐怕无出其右者。总结一下:皮条客,辩论客,走秀客,祥林客,连岳同志恐怕还忘记了:凡客。就是无论何种饭局,凡是吃,全去。”

  饭局几乎成了人品测试局,种种坏习惯在其中大爆发,这些坏习惯归结到一条:就是根本不尊重饭,也不尊重吃饭的人。我曾听人发表长达两小时演讲的,期间我猛拽他数次,他停了若干秒,在他人说话的停顿处,又悍然插入;我曾赴朋友饭局,却落入饭局陷阱,一位在邀约中并未出现的猥琐官员成为饭桌主角——我对官员没偏见,猥琐是根据此人谈吐得出的结论,他仔细检查我带去的酒,席间又摆出一副“我请大家吃爽了吧?”的样子——不过这官员也不错,错在设局的朋友,默默在心里将其降了级,列为不可信任。

  饭都不会吃,吃不好,这社会也好不起来。要吃饭,就吃得清清爽爽,专心于食物,多谈公共话题,人人尽欢,也算每次饭局都学习寻找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这技能,能用来干大事呢。要是继续败坏饭局,可能连我们唯一的饮食,都会失去价值。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