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典籍众多,大都是文言文,有许多普通信众根本无法读懂——当然知识分子出家,可能很享受借此与普通人拉开距离的智力快感——宗教才没那么蠢,仅仅娱乐几个读书人,它们要的是所有人——包括不识字、讨厌翻书的人——用它们的术语来说,是“普渡众生”,所以它们会把门槛放低,保证人人可入。不少和尚讲经,都说过,只要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行了,这6个字就是佛教的名字,经常叫它一声就行,甚至叫错了都没关系。
话说有个老农,大字不识,常年信佛,他的方法就是不停唱颂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显然他信的是藏传佛教,这6个字据说是万物根源,往复念诵,就能功德圆满。这个老农心情愉快、身体健康、相信极乐世界里有自己的位置,似乎正在证明咒语的功效。有人读到这儿,也许想念念这6个字,它们的读音是:唵(an)、嘛(ma)、呢(ni)、叭(ba)、咪(mei)、吽(hong)。而故事中的老农,一直把“吽”读成了“牛”(niu),耕田的人,到底跟牛有感情。
有个略通佛教的人听到,哈哈大笑,赶快纠正他:那字不是牛!是吽(hong)!——略通的人,一般都有这种牛逼honghong的气质。此后,老农每次念到“吽”时,都要停顿,想清楚正确读音。长期的习惯很难改变,难免还是会“牛”一下,此时心内愧疚,想到犯错不敬佛,心理压力很大,农活又重,于是形容憔悴。
有个精通佛教的大和尚见他持咒却呈痛苦之相,于理不合,问清原委,语气肯定地对老农说,你原来念的没错,那字的音就是“牛”。老农重回熟悉的旧有,舒服极了,气色也就见好,等于治愈心病。
略通的人于是问责精通的大和尚:“‘吽’字怎么念?”大和尚说:“当然是hong!”“可是为什么你跟老农说念‘牛’?”
“因为他念‘唵嘛呢叭咪牛’时,是在念佛,在念‘唵嘛呢叭咪吽’时,是在念音,对他来说,牛字才是正解。”
这可以说是佛教版的“名实之辨”,名是影子,实才坚固,同样的“实”,因为不同的光源、不同的站位,会有许多影子,变形也有可能,陷入跟影子的战争,那是舍本逐末,一无所获了。
名确实重要,脱离了名,文化就无法表达,这个世界,几十亿人,大家的区别,往往就是一个名字的不同,如果每一只蚂蚁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就会比人类社会更加强大。但是名只是过渡,脱离了圆融与方便,它就让我们变成了书呆子、机器人,成为到达“实”的障碍。对大和尚来说,一个人心里有佛,咒念错了并无关系,因为念咒本来就是让你向佛,既然目的已经达到了,又何必说走路姿势不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