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对NLP的了解所知甚少,主要源于李中莹老师写的几本书以及网络上散落的介绍。这在我脑海中形成一个轮廓:NLP的核心是模仿,追求效果,不问你的前因后果。它根基于从破解成功人士的语言和思维入手,再将他们的思维模式进行解码,总结出可以复制、模仿的程序。国内很多领域都在使用它,亲子,两性,针对问题儿童的矫治,等等,更主要的还是应用于企业,提高绩效与沟通。
看过一些NLP教练的博客,不知为何,让我想起“疯狂英语”的李阳,那股万人广场鼓舞人心大喊ABC的劲头。国内对NLP的神奇力量也是大肆渲染,诸如十几分钟就能治好恐惧症之类。这在我的心里埋下几点疑惑:NLP重点不在于认知,认识自我,而是直击目标,面向成功,这不禁让人有些怀疑它的功利性和长久性;至于那种人的巅峰高效能状态真能进入无意识中被记忆下来吗?模仿复制成功的人固然好,可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可复制的呀,谈何容易呢!
这次是NLP创始人之一约翰·葛瑞德(John Grinder)首次来中国。30多年前,他与理察·班德勒(Richard Bandler)共同创办了NLP,后来分道扬镳。1980年代末,他与夫人卡门·克莱尔(Carmen Clair)又发展了新NLP密码,改变了一些环节的流程设置,更强调其快速直接的效果。
去广州参加新NLP密码的工作坊之前,我并没有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否就说明了自己想要成功的动力实在不足吧。我很想去体验这种快速达到高效能状态又能保存下来的神奇力量,解除我心中的疑惑。还有,我想改善一下自己的心态——总是难以满意现实生活,总不免要抱怨……
坦率地讲,这种工作坊的形式难以让人内心保有良好的感受与体验——酒店里的会议室,100多张椅子,老师挂着麦克风在讲台上授业,即便是游戏环节,因为人多地狭,也有种难以静下心和甩不开的局促感。
但也许正如John事后在专访中谈到的,NLP不是心理学,它只是工具,是增加人们选择的工具。所以当你带着强烈的目的性,来学习更多的方法,以便更实际地去操作和运用时,就不会像参加身心工作坊那样,注重感受,强调气场。
4天的课程,每天都会有游戏环节,无论是调整呼吸节奏;两个人互相扔球;根据字母表做出的手脚动作;还是眼珠的上下左右移动,都注重的是练习左右脑的协调性,以此来增强你的身心合一感。每次在游戏前,你都要设立一部内心地图,那里是你想要解决或者想要改变的场景。等几番游戏之后,再次走进,老师会让你观察那个场景是否有变化?
几个游戏给我的感受都是:等我再次回到我想要改变的那个场景时,我有些回忆不起来,身体、大脑中还留存游戏后的种种状态。过一会儿,那个不满意的现状,抱怨的念头依旧盘踞心头。看来,我没能体验到那个所谓的高效能状态……
尽管身体体验不够强烈,但还是发生了一些被触动的片段。John说给孙女买了一个大气球,很漂亮,描述了一个场景后问大家刚才所说的气球是什么颜色?有回答红色、蓝色……其实John并没有说颜色,那不过是我们脑海中想当然的发挥。这让我想到自己想要改变的状态,烦恼的诱因总是那个原点,自己的演绎发挥延长了它的半径,圆圈越滚越大,不能自拔。
同学无语告诉我,她参加过各种大师级的工作坊,有的课程如同方向盘,有的如同油箱,有的好比发动引擎,而NLP就是汽车里的工具箱,不论功能大小,都是丰富心灵的过程。
也许就像John说的:“我教会不了你们什么,如果做得好,创作了一个情境,你能教会自己。我的工作不是让你感到舒服,而是创作变化,给你增加选择。”我想,增加选择,是丰富每个人人生的必经之路。尽管工作坊结束后,我心中的疑惑还是没有得到解答,但总有一些新东西出现了。我喜欢John说的那句话——
“有了期待,你就会去制造期待。这,就是自我实现的寓言。”
NLP——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
简称NLP,名为神经语言程序学。首创于1970年代早期。由John Grinder和Richard Bandler二人创立,他们研究了美国当代4位顶尖的心理治疗师与沟通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维吉尼亚·萨提亚,弗列兹·皮耳氏等,透过模仿,修正与结合,发展出的沟通模式。
NLP不是心理学,是对天才的学习
NLP在国内心理学界存有争议,一方面声称NLP是集纳各种心理学派的精华,行之有效;另一方面则质疑它的理论系统缺乏强有力的认证。《心理月刊》在专访NLP创始人之一的John Grinder时,他强调了NLP与心理学没有任何关系。
编辑/文:颖新
John Grinder难以想象把NLP放在谈心理的杂志上会是怎样一番情境,在他看来这完全是两回事。毕竟这是他首次来华,他对于国内NLP的发展与热捧度还不是很了解。在采访中,John表现出强烈的框架感,框架是这几天工作坊中他一再强调的,当同学们求贤若渴地想要了解、分享更多时,总是被老师的框架感挡回来:“这和我刚才说的有关吗?”
所以当记者想让John系统地阐释NLP的神奇力量以及其优势应用领域等等基础问题时,这也是很多想要了解NLP,揭开其神秘面纱的中国读者想要了解的,但John拒绝阐释:“这几天来你参加工作坊所看所感,就是答案了。”
■ 《心理月刊》:学习NLP的多是工商管理者,它被应用到很多大企业的管理实践中,这是否意味着NLP更多是一种商业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借鉴和提取心理学工具的营销模式?
John Grinder:新密码NLP其中一个强项是能够从不同角度去看世界上的事情。Carmen Clair有10多年管理企业的经验,在吸收合并小组做过很多工作,她最初开始学习NLP时,没有当成心理学去了解,而是去寻找这个模式在企业里能做什么。我同意她的说法,同时也有不同的看法。作为NLP共同创始人以及新NLP密码的创造者,我要强调的是,NLP首先是研究人类的天才,天才不单包括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优秀的运动员,还有企业里优秀的谈判专家,团队领袖,能够引导公司达到目标的人。我从童年时起,就对各种各样的天才感兴趣,包括企业精英。
NLP不是心理学,是对天才的学习,就是模仿那些天生的天才,吸收他们的优点,并且明确起来,然后把它们传递给希望成为天才的人。很多时候,我们会进入企业,例如澳洲的、拉美的、北美的,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公司里面都能找到天才。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西方有个“最佳表现”运动,一直都没有完成它的承诺,为什么?因为当人们尝试把公司或市场里的最佳表现转移到另外一家时,他们是从理性分析的角度去看这些模式为什么有效果,因为只用了理性分析部分去模仿天才,通常会失败。NLP需要你在理解问题时暂停有意识理性分析的部分,而是运用潜意识去吸收天才使用的模式,直到模仿者能够做出天才所能做的事情。
创造力是我们脑海中两种思维的碰撞,在NLP中,为了纯粹吸收天才的模式,要求你暂停意识部分,当你成功吸收想要模仿的天才模式之后,然后再把理性部分打开,分析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再借助语言上的模式帮助从一个人传递到另外一个人,这是我们作为公司顾问所能提供的服务。
心理学讲的是平均,是面向所有的普通人。NLP,讲的是精英,我们对普通人没有兴趣,只专注于卓有成就的人。NLP和心理学之间,没有关系。
■ 这么看来,NLP理论更适用于什么人和什么领域呢?
它适用于所有人,但并不研究所有人。谁在乎那些普通人做了什么?我们在乎的是有卓越表现的人能做什么,他们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什么。
■ 在实际生活中,人的行为改变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不断去唤醒人们的认知力和理解力。而NLP这种绕开认知的简快效果,能持续下来吗?
可以的。生活中大部分人从来没有意识到改变状态就可以改变行为,工作坊的目的是让那些希望改变状态的人能够有工具得以改变。如果你选择从任何状态转换到高水准表现状态,那么你就不再会是情绪的受害者,也不会是别人说了什么的受害者,你能掌控自己。工作坊的目的就是帮助你做到这点。
■ 这让人联想到蹦极等非常态的体验,随着体验的消失,人们会惯性地回到自己习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上去。
谁说会消失?如果怀疑让你高兴,你就怀疑吧。我不怀疑。那么你怎么解释,10年之后人还会骑单车?那些奥林匹克运动员、优秀的舞蹈家,能不断地以高绩效状态表现,他们学会了如何激发自己的状态,这就是新密码的秘密。去学习在任何情境下进入高水准状态,当你和潜意识保持合一时,目前状态下能激发过去的经验,或者通过有意识练习新密码中的游戏,也能帮助你在想要的时候进入高效能状态。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会体验到创伤和恐惧,即便人们不在现场,创伤和恐惧也能感同身受。恐惧有自己的记忆线路,高水准表现状态也有一条线路。你能恐惧,是内心一遍遍练习的结果,高水准表现状态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怎么害怕,就一定能掌握进入高水准的表现状态。不过,一个是我们想要躲避的;一个是我们想要追求的。
■ 现在人们谈起NLP,总不免和成功学联系在一起,西方也是如此吗?
NLP和任何领域都可以联系在一起,任何掌握NLP的人都能变得更加成功。当然这只是从一个方面来看,事实上,NLP还可以有很多其他运用。成功只是人们生活的目标之一,还有其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