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有篇小说,专门提到一类“万事通先生”——他谁都知道,哪方面都有发言权,什么事都有“份儿”参与。
对于25岁的苏昊来说,他的iPhone就是一位“万事通先生”。早晨起来,有那款“亲爱滴,起床了”的闹钟程序,有温柔女声配合音乐在耳边轻诉“早上好”;犯愁去哪儿吃饭时,打开“大众点评”,程序就会自动定位他的所在地,周边美食及价格一览无余;女友想看电影,“全国影讯”会给他通报各大影院最新上线的电影、票价、以及上映时间段。说起这些贴心的APP程序,不由自主就会变成作广告。
智能手机能做的,远不止这些。以苹果的APP Store为例,一共有书籍、商业、教育、娱乐、财务、游戏、健康、导航、参考、社交、旅行等20个分类,每个分类下又有数以千计甚至万计的应用,每天都有新程序被开发出来。只有你不敢想的,没有APP Store里做不了的。拿iPhone爆个米花、吹个蜡烛,根本不在话下,更不用说用iPhone出一份心电图了。就在日本9.0级大地震2天后,APP Store就推出免费下载的“灾害用传言板”,供人们登记、确认、删除自己是否平安的情报。
智能手机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好的生活图景:只要拥有它,我们就拥有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全能战士,生活由此变得更加快捷与便利。
杀手级程序:扰动我心
商务演示演讲培训师及教练Gary Yang是一个资深“苹果控”,他专门有一个博客,记录自己对iPhone与iPad的观察。奇怪的是,实际在他真正运用后最终留下来的程序,加起来不超过10个,他称它们为“杀手级程序”。这些程序并不是猎奇者的最佳选择,但却有一些很微小的细节,能触动Gary的情感。
比如Ocarina公司开发的一款吹陶笛程序。“把iPhone拿到嘴边,这枚电子玩意儿就仿佛有了情感,发出的声音变得绵长、悠扬。”Gary的弟弟是一位画家,会吹奏陶笛和埙,他吹过之后也感到非常惊讶,谁能想到现代电子产品居然附上了远古的朴素乐音之魂呢?
“Zen Brush”也是Gary感觉不错的程序。它能让人们在手机上写毛笔字。Gary觉得,逢年过节,比起在网上抄段子,还是将亲手写下的祝福墨宝发给亲朋好友更能表达自己的心意。而最让Gary感到贴心的是“Instapaper”,一款阅读软件。它最新的更新功能会让你在短时间内第二次翻转手机时,询问你是否锁定方向——就好像它知道你当下是在被窝里看书,不小心把书本转了个个似的!
只有相同的外观,没有相同的内涵
以前想了解谁,我们会从他/她的笔迹、读过的书里寻找蛛丝马迹。
想积极地活着,它会提示你如何制作一本幸福相册;想解压,它为你播放放松心情的音乐,并指导你冥想;想了解自己的睡眠状况,它为你绘制出睡眠波动图表——智能手机立志解决的心理问题,并不比生活中的治疗师要少。
我们允许机器介入多深
虽然目前在国内还鲜少有人关注/尝试心理治疗类程序,但对于这些程序的设计和出售,已经在西方形成名为“脑力健康”的产业。光是2009年,这个产业就增长了35%,产值高达2.95亿美元——智能手机介入心理健康领域简直是大势所趋。这些在APP Store被打了5颗星强烈推荐的程序,虽然现在没有挤进国内热门程序排行榜,但早晚会进入我们的视野。
只是,我们到底允许这个小玩意儿介入我们的生活多深呢?尽管对简单的心理治疗来说,智能手机可能更便宜,便捷,甚至更私密,但是,谁来保证那些程序的质量——也就是我们的安全?我们不太容易筛选出哪些程序是专家经过反复实验推出的,哪些又是外行设计的。另外,无论程序的设计在试验阶段多么经得起推敲,但它毕竟无法提供来自面对面的目光交流,情感激荡,那才是开启我们内心情感的钥匙,是我们内心真正的诉求。
Gary曾经翻遍了App Store上所有带Zen(禅)字的程序,也使用过“Zen Garden”。最终,他还是把自己的手机还原成一个沟通工具。一方面,这与“我是谁”有关——作为一名培训师,Gary有很强的心理防线,会极力维护自己头脑中的“正事”,拒绝软件的干扰;另一方面,事事依赖机器,本身就是一种病态。况且,“从本质上讲,心灵的安静是不能外求的,又怎么可能在一个色彩斑斓的电子设备上找到呢?”
生活需要偶尔关机
“饭局上一人抱个手机啊!菜上来了先不能吃啊!拍照发完微博再动筷子啊!吃完饭谁也不搭理谁啊!全低头在那儿刷微博啊!”
这段截取自《上微博的人你伤不起》的网络红文,是很多人目前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微博把人们从真实的生活中抽离出来,变成数字化世界中的一条微小的链条。智能手机的“闪发微博”无疑对这种现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需要警惕的是,智能手机的好处有可能成为生活中的害处;智能手机的方便有可能制造我们获取幸福感的不方便。
许多工作繁忙的母亲将陪同孩子玩乐的时光推给智能手机,因为看起来“会说话的汤姆猫”和“爱的积木”比疲惫的母亲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是,比起手机,孩子更需要的是母亲富于耐心和创造力的陪伴,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对于成人来说,也需要警惕把智能手机变成自己的外置大脑,而把我们天生的财富闲置一边。
来自哲学家的推荐
英国哲学家Jules Evans进行了一次为期1个月的程序“冒险”,并为我们筛选出5款他最喜欢的心理类程序。
1、LIVE HAPPY(快乐生活)
这是积极心理学家Sonja Lyubomirsky的畅销书The How Of Happiness的app版本,用户只需按照提示操作即可。它是我1个月里用的最多的程序,尤其是它的日记功能。
2、STRESS FREE(无压一身轻)
著名身心灵作家Deepak Chopra教你7个远离压力、找到真正自我的步骤。程序内容丰富,包括冥想指导和放松的音乐。
3、PHILOSOPHY BITES(哲学家的搔客)
哲学家David Edmond和Nigel Warburton采访世界著名的哲学家,一起探讨生活话题,如快乐、同类相食等。这个程序能帮助你了解哲学家对生活的看法。
4、SLEEP CYCLE(睡眠循环)
把手机放在床边,这个程序就会监测你的睡眠,从而形成你的个人睡眠图表。另外,它还能根据分析适时播放起床闹铃。
5、ICOUNSELOR:ANXIETY(i顾问:焦虑)
监测你的焦虑指数,并提供相应的认知行为治疗。我觉得很有用,但依然无法取代咨询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