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转发杰克逊住进洛杉矶加州大学医院的,是微博;第一个向全球传出汶川地震消息的,是微博;第一个发布导演鄢颇被砍的,是微博……2、3条短信息长度,无论是在山巅,还是在深谷,抑或在卫生间、机场、哪怕情人的被窝里……从没有哪种交流工具,可以像微博这样,随时随地,只需一秒,就能让你和全世界的人对话。微博,开启交流时代。
微博
即微型博客,是 Web 3.0新兴起的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国际上最知名的微博网站是 Twitter,目前 Twitter 的独立访问用户已达3200万,美国总统奥巴马、美国白宫、FBI、Google、HTC、DELL、福布斯、通用汽车等很多国际知名个人和组织都在twitter上进行营销与用户交互。(beta.twittervision.com;t.sina.com.cn)
“随时随地分享一切”,微博的口号喊出了它的特点:短、快、内容广泛到无法想象。新浪执行副总裁陈彤说:“微博可能是一款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传递获取信息和沟通方式的互联网产品。”但是,无论科技如何先进,人类的情感、欲望却从没发生改变,工具,只是传递人类情感、释放欲望的一个手段。在微博,这个工具背后,人们饱含了一种怎样的期待,使得微博拥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采访了微博“状元”姚晨,观察了广受争议的“后宫优雅”等微博主,还调查了30多人,观察微博30天……我们好奇,当微博长期作用于每一个人,他/她会有怎样的改变?学者崔卫平说:“我们长了嘴,就要说话,微博让我们有更大的空间发声。我觉得,写不写微博,这个人的面貌都是不一样的。”
微博开启交流时代
长久以来,我们都是这样生活的:明星、名人和远在天涯海角的那个人,要想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必须依靠媒体、信件。后来有了互联网,我们可以通过网站、电子邮件和博客,了解他们的行为、情感和想法。但想和他们及时聊聊天,那就难了——这是传播时代的特征,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接收到信息,知道对方在做什么,但是,交流的主动性却变得很差,没有太多让自己说话的空间。而微博,让我们随时随地,知道对方正在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能和他们聊上几句。
“我要和你说两句!”微博开启交流时代。无论身份、收入、地位相差多少,它为每一个人提供了一个说话的平台,让每个人都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并让别人听见你说了什么,微博,让每一个人更平等地表达,这就是交流的魅力,看看它给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 媒体消失?公民记者出发!
这并不是传统媒体的美好夏天,4项普利策得奖主,150岁的《洛基山新闻》正式倒闭,另一方面,2010年,网络媒体首度拿到了普利策新闻奖。
2009年1月15日,“我刚刚看到一架飞机坠落到曼哈顿的哈德逊河里。”卡拉姆斯(Krums)通过手机发布微博。15分钟后,《纽约时报》网公布了这则新闻,再过了大概15个小时,报纸上才刊登了这条新闻。那个时候,估计整个世界的推客都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并目睹了第一现场。
你会发现,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公民记者,每一个人都拥有话语权,另一方面,一定会有更多的传统媒体踏上《洛基山新闻》的道路。
■ 微博挽救品牌危机
在国外,Dell、星巴克都有通过微博,重新塑造品牌,甚至拯救了一个企业的声誉的成功案例。尤其是Dell,因为负责人直接通过微博,及时与客户沟通,所以形成了良好的客户关系。
大家都希望,在品牌Logo的背后,能看见一张人的面孔,他能问问你,你需要什么。不仅是产品质量,你的愤怒和喜悦,都能被对方感受到。终于,大公司也能听见每个人的微小声音,让你感觉被尊重。
■ 微型创意企业丛生
这些企业并不庞大,但他们和用户走得很近,很容易做出改变。原因是,他们借助微博,让客户参与产品制作甚至公司走向的决策会,原来自上而下的内部会议,终于被打破,产品也因此,收获了广泛的创意和事无巨细的用户体验。使用者会更愿意购买含有自己想法的产品,更重要的是,他/她还能陪伴产品成长,和它们交流心得。
交流的反作用力
虽然交流充满魅力,但当你一言刚出,即刻众说纷纭时,这种感受,可不轻松。不得不感慨,当我们获得交流的权利时,这种对自己生活碎碎念的交流,也有它的有限性。
一位不愿露名的著名媒体人,至今感慨自己一条微博引发的口水案,他的粉丝称之为“精英”事件:有一次,他在观察微博时,突发感慨:因为微博等社会性媒体的出现,现在草根也开始拥有话语权。没多想,原话上搬,即刻众粉叛变,破口大骂他虚荣,低劣。“当时委屈啊,那段时间,控制不住想写,但写一条,又反反复复组织,想要怎么写呢。”没想到,当事情越闹越大时,一些粉丝自发组织辩护队,开始组织他的微博秩序了,他们去向那些质疑的人讲自己的想法,讲他们是怎么看的,渐渐地,风波平静。看来,一句话有很多种解释,不是吗?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喜欢用质疑的口吻?是不是因为微博太有限,没法给他们腾点地方,写一句—希望这不会伤害你。”这位老兄胸闷至今。
微博,2、3条信息长度,实在没法写形容词和副词,只能把自己想说的,用最少的字讲清楚。所以,得想清楚自己不是在家里,不是在办公室里说话,想明白在这个场合里,我要和谁讲什么?这绝不只作用于他人,也作用于我们自己。交流,是有反作用力的,千万别被自己摔的巴掌震倒了。
交流的环境,困境丛生
“几乎每一个活跃的微博主,都有一段潜伏期,有些长有些短,那段时候,就会很想逃很想逃,恨不得关了吧,觉得太多误解,真的受不了了,但又忍不住随时说两句,像吃饭睡觉一样,都习惯了。”微博霸主姚晨在和一群资深微博主聊天时,谈起这个想法,获得了每个人的共鸣。
微博空间的话题生态,和千百年来的社会百态并没有太大差别,隐私、脑残、荤段子……从来不缺看客。另一方面,在24小时时时滚动的话题榜上,世界杯、房产、明星等社会事件随时更替,有人帮忙找遗失的女儿,有人转发呼吁捐助白血病儿童的消息。从内容上看,微博和现实世界如此接近,是因为它能呼应人心善恶、虚伪诚实。这是个矛盾空间。而我们每一个人,在这里既是说者,也是听者,当我们质疑、批判甚至辱骂他人的言论时,其实,我们也面临相同的困境。
真正的魅力,藏在内容里
其实,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轻松。姚晨一骑绝尘的魅力是什么?大家想到她就会想到一个咧嘴哈哈笑的形象,很多不是姚晨的铁杆粉丝,也会加她的关注,就因为“觉得喜气,挺乐呵,她转发一些有意思的微博,写一些自己生活里的糗事、乐事、感人事,和我的生活差不多,感觉就很真性情。”李翔宇(@项羽BJ),27岁,外交部公务员。
姚晨说:“我告诉自己,要把温暖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内容放到微博。”其实,一开始,姚晨也会在微博上抱怨几句,但后来,她发现抱怨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引来不少人的诘问,让她不得不好几次面对一个问题。“微博之力,撼动世界,如果一个抱怨能传染这么开,那幸福应该可以传得更广,大家没理由不想笑啊。”事实上,那些哈哈一乐的、正向积极的内容,是姚晨微博里,被转发得最多的。最近,江西大水,姚晨最新的微博是:“我:爸,灾情缓解了没?老爸:今天凌晨又降大雨了。我:唉,这得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老爸:这都是老天爷对人的惩罚啊,你以后没事别在电视上聊那些没用的,多说点正事,号召大家一定要环保。我:哦,好的!”
幸福和快乐,都是可以传染的。但更重要的,或许是,没人会拒绝一个更有人情味的人和世界。
崔卫平说,你不能评论一个工具的好坏,它是被你使用的。所以,重要的还是你是不是个容易受影响的人,你在怎样具体真实地生活着。
面对同样的一条微博,别人读到积极,而自己读到残酷?你可以评论也可以不评论,你转发什么,写什么内容,你选择关注什么,不关注什么,都代表了你对社会、对人性的关注点,如果你觉得自己看到的是一个残酷世界,那么,现实生活里,你是不是也看见这些呢?还是说,你一直在回避它们,虽然它们一直在那里。一切都和你自己的内心相关。
想想自己期待获得一个怎样的感受和世界?我们既是写者,也是听者,我们每个人都有双重身份,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责任去用好微博。
隐藏的危机:看你还敢没事有事瞎叨叨吗?
网站上有美剧迷不知从哪里搜索来了一个剧本,类似《犯罪现场》的剧本,一个被雇佣的杀手,通过观察目标的微博,从他在微博上的记录,掌握了对方24小时的生活习惯和最近的行踪,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完成枪杀。片子似乎有点过了,但是,不得不反思下,在这样一个隐私和公共空间模糊的地带,是不是该注意自己写微博的边界?
《微博力》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32元
美国社会性媒体记者,网络趋势研究先锋谢尔·以色列创作。以典型微博案例告诉读者,140字是如何推爆全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