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德:最基本的灵修是“单纯的注视”

  灵修,被许多古老的教宗不约而同地推崇。佛道儒释禅,天主和基督,各有各的方法和理念。究竟什么是灵修?和我们每个人有何关系?本刊专访了复旦大学哲学系“跨文化的比较灵修学”课程教授魏明德。这是一种古老的思维训练法:教你如何对自己脑海中奔腾的想法、记忆、梦想有更清醒的觉知。然后去接待、包容你生命中的发生。

  魏明德(Benoit Vermander),法国籍,1960年生于南非,美国耶鲁大学硕士,法国青年政治学院博士。曾在欧洲议会任职,现为国际利氏学会主席,经常来往于中国与欧洲。出版中法英文著作多部。现任复旦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

  什么是灵修体验?从感觉到觉知。

  我们每个人都有灵修体验。体验跟信仰、知识不一样。体验就是体验,我们体会到一个事情。

  灵修体验是什么?可能我们会强调对世界,包括对超验世界或对自己、对他人的一种敏感度,就是我们很想去到自己或他人的本质、核心。

  有灵修体验的人,能从感觉进到觉知。觉知是什么?当我们控制感觉时,我们a把感觉变成知识的一种方式。比如说:哎,我对这件事很难过,或者我看他很激动,我们对自我,也对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一般来说,感觉可以控制我们;而觉知是我们控制感觉。灵修体验的开始,就是我们不要被控制,但是我们也不可以否定我们的身体、思想、心和行为。我们需要从这些学习我们自己,学习另一个外在的对象。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开始怀疑内在和外界的区别。一般的话,我们看世界是外界,这本书、这个花园、那个人,它不是我。有灵修体验的人,往往会感觉到面对外界也会改变我的内心世界。我跟那个人建立一个关系,在这个关系中我们两个会被改变。我们会有两个变化:一方面,我们越来越进入我们的内心世界,更深刻,从表面的自我,到真我,或是大我。另一方面,我们和外面的世界有一种越来越深刻的关系。就像一颗大树,好像它里面有一个秘密,它代表那个世界的生命力。我与它的关系是那个世界的一部分。

  灵修体验的特色在哪里?如果你不会挑战你的自我,你也不会更好地了解超验世界,认识外面的世界。所以灵修是一面改变我自己,一面改变我和外面世界的关系。

  灵修体验从日常生活开始

  其实没有两个世界,一个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和一个所谓的灵修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有自己的灵修体验。

  灵修体验需要什么?第一,需要控制。我们依赖感觉,但不要被感觉控制。但是,我们的五官是宝贝。记忆、想象力……我们所有的能力,是帮助我们做灵修体验的。它们不是我们的障碍,而是我们的管道。

  第二点,灵修体验并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体验,挑战自我。内在和外界建立一个联系,让它活下去,看看它的本质跟我们内心的本质有什么关系。

  第三点,可能更简单也更重要,“单纯的注视”。在生活中,最难的是专注,集中精神。对外界、对别人,我们如果不专注,就没有办法进入他们的秘密,他们最深刻的体验。“单纯的注视”与爱有一个密切的关系。如果你很爱、很喜欢他,他跟你讲话你会很专注。你会注意到他的眼神、他的感动,他哪里不舒服,你会感觉和注视一个神和形的主体。发挥“单纯的注视”,就是不论面对什么样的对象,你都全然地专注于它。这是灵修体验的入门。不论发生什么,我会接受它,欢迎它。

  当你接收到的是一个令你并不愉快的信息或感觉……

  我们也可以接受它。因为是从感觉到觉知。比如我很害怕,我为什么害怕这个事情,我不一定能解释。但如果我不保护自己,如果我真的可以接受所发生的事情,如果我是可以被伤害的,我答应被伤害,就是“单纯的注视”。当然这不是一下子的事情,它要变成我的一个新习惯:我要冒一个险,冒接待生命的险。这一定是灵修体验的启发点。这个态度不是靠一种教义或什么,而是依赖于我的接待和认识——生命力在我内心。我会慢慢打开我的心,看看我心里有什么样的生命,我会进入。

  宇宙和我是一体的

  一棵树有两个顶,一端在天上,一端在土里,可能灵修也是这样。去到最外面的外面,我就会了解我的心;去到最里面,深化我的生命力的感觉,也会帮助我感觉到宇宙的全部。在灵修体验中,外界和内心世界的边界会被模糊掉。

  庄子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我们的内心世界和宇宙的流动是一体。要用我们的一切去连接世界,包括我们的身体、脑子和心,它是一个整合的体验。庄子说得很好:听要用气,这个气是说我身体所有的力量,还有宇宙的力量,都会被运用。

  心灵的五官:想象力和记忆

  我们感觉到东西,然后我们的想象力、记忆会提供很多材料,这些材料应该被化解。比如我的想象力里面有很多渴望、欲望、梦想,我会考虑哪些梦想给我最大、最深刻的快乐。我不断地问自己:我最深刻的渴望在哪里?我到底想当怎么样的一个人?我可能想当英雄,大家佩服我,女孩子喜欢我。

  最后我当英雄的渴望很深刻,我就会慢慢地深化,进化这种渴望。如果没有想象力,我没有办法知道我最深刻的渴望是什么,怎样启发我内在的生命力。

  记忆会给我很多痛苦或快乐。比如我在冥想、祈祷时,可能有很不好的记忆回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净化它:想想我得到了什么样的安慰、恩惠,别人怎么对我好;或者说我还在,尽管在痛苦中,我这个人还是在的……所以记忆会帮助我成长。我就知道原来没错。我犯了很多错误,或者有人对我不好,但其实每个阶段都让我能走到现在。我的感觉、知识、心,我所有的都一体化,让我变成今天这个人。

  记忆或想象力是被内化的五官。法文会说,“心灵的五官”。我要感谢创造者,让我可以听、看,但是我要超越。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五音、五味都是障碍。如果我留在这个阶段当中,不从表面进入到它们的本质——也就是五官所告诉我们的生命的秘密,五色会控制我。比如看一幅画,原来我看它觉得“哦,好看,很多颜色”,而我越看它越懂得它告诉我的那个话语,我的眼光会改变,最后我闭眼了,但是我已经被改变了。这些都是管道,并不是有的好有的不好,而是我怎么样运用它们,越来越进入生命的最深处。

  不断地接受“我必须要重新开始”

  修行的最可怕的敌人是习惯。我已经习惯了我的感觉,习惯我的信仰,习惯我的老师,习惯我修行的方法,习惯我自己……所以在灵修体验里比较难的是什么?我必须要不断校正我的习惯,不断地往前走。《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住”就是被限制,停下来。但是我必须不断地离开已经获得的东西,重新开始,这样才可以不断生我的心。

  最后,我用一个说法来描绘灵修体验:流动性。你不可以停下来。我很喜欢“流动性”这个词,因为它既讨论源头也讨论大海,可能源头跟大海是一体的。

  所以人是一个心灵的动物,他想感觉到他的源头,也想到大海那里去。源头是他的来处或所有生命的来处,最后可能大海也是源头。

  人性是硬件,宗教只是不同的软件

  “不同的宗教,虽然出发点、方法论不一样,但是他们都会告诉我们人性的一些基本道理:人能与超验世界做一个基本联系,这联系是一种体验。我想一个宗教进化得最好的部分,就是帮助一个人进入这样的生命体验。不好的部分则是,方法也是障碍,它会说你要听从我的,别的不好。所以我们比一比不同的宗教体验,就有办法多多了解我们人性中重要的部分。我不会说人是一个宗教动物,但是我会说人是一个心灵动物,他会启发不同的能力。

  我做跨文化的灵修体验的比较研究,不是要讨论什么教义对、什么不对,它是帮助我讨论人本身。打个比方,人是硬件,然后不同的宗教系统是不同的软件。硬件可以接受不同的软件,所以历史上人类会发展道教、印度教或是禅宗等等软件。比较并不是比哪一个软件好或差。而是看看到底那个硬件,也就是人性本身,可以有什么样的软件来接收。比较不是比赛,是做思想与思想、逻辑与逻辑的比较。

  人本身就是一个奥秘。他可以做禅宗,做天主教的默想,做儒家的静坐,或是做原始宗教萨满教……让这些能够发挥出心灵文化的宝贝的,都是人。所以那些软件,那些灵修系统是告诉我们有关我们人性的道理。通过灵修传统的研究,我们可以更享受、敬佩人性的多元化和多功能。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