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灾难之后,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大多数生还者表现出对生活缺乏热情,执著于自我的意识中。许多人反复回忆受灾的情景,纠结在无法磨灭的痛苦里。灾难让人变得脆弱,即使是那些无条件付出爱与关怀的人,比如值得依赖的父母、夜以继日工作的救援人员,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都难以摆脱痛苦。而孩子,更是灾难中最柔弱的群体。
生活的艺术基金会带给灾区的,是在较短时间内,让生还者通过外在的感知把内在处理压力的机制调动起来,从而获得自立自救。
经验告诉我们,当人处于压力或经受创伤时,会丧失清晰的思维和正确的判断力,常见的例子是不断感到失落和不确定。极端的情况下,有些人甚至会在这样的思维里停滞不前,作为生还者,他们对自己的生存心怀内疚,不再积极生活,更无法开展重建工作。这时候,语言沟通的力量是微弱的,真正有效排遣压力和抚慰创伤的方法,是让他们去尝试并不复杂的呼吸和声音的运动。
舒展
通过简单的伸展运动,将注意力引向身体特定的关节,帮助我们关注自己心理的压力和对创伤的生理反应。就像头部和颈部的酸紧,通常是我们有压力时感到的现象,而通过关注这些部位的伸展运动,我们往往能疏解生理层面的压力。
呼吸
没有呼吸就没有生命,它是生命的基本。懂得呼吸,在某种程度上也能理解为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当我们对自己呼吸的韵律越来越有感知的时候,我们会发觉自己的情绪与呼吸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就像生气时,呼吸往往是短促的;伤心时,呼吸则是浅显的。
同样的,能量的高低也会影响我们的感受:能量越高越快乐;承受的压力越大,能量则越低。这些都是自然趋向。在压力与创伤面前,我们需要更多的能量帮助自己走出困境。快速提高能量的呼吸法,能将在压力下的人们从“环境的反应者”转变成“环境的处理者”。
声音
正确运用声音疗法,能帮助个人进行短暂的思绪清理。就像在唱歌时,我们是无思绪的。同样道理,让压力下的人们重复哼唱一个音调,会创造一个短暂的机会,让他们从重复的思绪里解脱开来。
上述方法非常简单,即便在家里,也可以通过每天的练习将自己保持在能量持续上升的状态。
动作1:舒展
跪姿,身体放松。
头部:吐气时头部向下,吸气时头部回复原位。
吐气时头部向后,吸气时头部回复原位。
吐气时头部向右,吸气时头部回复原位。
吐气时头部向左,吸气时头部回复原位。
每个动作保持两个回合。
头部运动时吐气,回复原位时吸气。
温馨提示:上述动作习惯后方能开始头部转动的动作。
肩部:肩膀放松,将手心向上,用手肘尽可能画最大的圆圈。
吸气时手肘向前,向上;
吐气时手肘向后,向下。
反方向进行。吸气时手肘向后,向上;
吐气时手肘向前,向下。
每个动作保持两个回合。
面部:放松,用指腹按摩头皮及颈部。
向上、向一旁、向下拉捏耳部。
双手轻轻握拳,用手掌隆起部位轻轻按摩脸颊至下巴。
闭眼,用食指与无名指按摩双眼。轻捏眉毛。
动作2:巴氏呼吸法
跪姿,闭眼,身体放松。
吸气时挺直脊椎,呼气时放松肩膀。手掌轻轻握拳,放在身体两侧。用鼻子进行呼吸。深吸一口气,手用力向上伸展;完全将气呼出,手掌握拳回到身体两侧。如此20个回合。
动作结束后,将手心朝上放置大腿上,休息,继续闭眼,挺直脊椎,保持能量平衡。
动作3:声音控制法
选择舒适的坐姿,手心向上,身体放松。
以慢、稍快、快三种不同的速度,念出“RAM”音,持续若干次。
温馨提示:此法帮助减压。关键在于“RAM”音的速度控制,第一次练习须由专业老师指导,以起到真正减压的作用。
动作4 :静心
坐姿,将手心朝上放置大腿上,尽量闭眼,身体放松。
在上述一系列动作完成之后,身体会自然放松,思绪也在此前的过程中得到清理。
该过程持续5分钟以上。
相关资讯
自1982年以来,“生活的艺术”基金会便积极为受灾及遭遇逆境人士提供简明有效的身体心灵舒缓方式,帮助他们重新面对生活。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该基金会迅速赶赴灾区展开灾后救援工作,协助灾区开展重建和康复工作。
“生活的艺术”基金会专门设立了“心理重建工作坊”。3天的课程,以以上一系列动作为核心,包括有——
第1日
透过呼吸控制技巧以找回生命的动力
学习透过观察自我思想和感受以清澈和安宁思维
第2日
重温和练习以改善呼吸技巧
透过自我检视以学习明了和接受自我感受的状态
学习和运用音效以舒缓创伤/压力/情绪
第3日
练习各项技巧(呼吸控制/思维和感受观察/音效控制)
综合并自如运用各种技巧(呼吸/发音/观察感受)
学员将有意识地改善自我的生命素质
此3天课程为生活的艺术基金会,针对灾后心理疗愈而设计,详情请阅:“生活的艺术”基金会网站
如欲组织免费的自我疗愈工作坊,可联系: ,电话:13882151217,13761515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