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的心情和状态处于灰色地带,有时候不必去治疗室求助咨询师,也许可以在类似“团体治疗”的过程中,宣泄情绪,转换思维,追求成长。
工作坊最大的特点是群体性互动,组织者的作用更多是引导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助。“人人都可以成为主角,”因此,很多人喜欢工作坊的原因是“带去的是疑惑,带回的是朋友。”
那么,在目前传入大陆的众多工作坊中,哪些最值得体验?《心理月刊》汇集心理专家、心理咨询培训机构、工作坊参加者等各种信息,分门别类为你推荐——最值得参加的工作坊TOP5。
萨提亚
保持“内在的一致”是获得亲密关系的唯一途径,也可以让你生活得更舒适。适宜人群:希望改善家庭关系者。婆媳不和、夫妻冲突、孩子叛逆……
■ 核心理念:有效沟通,提升自己的价值感
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创立的“联合家庭治疗”重点关照的就是那些被家庭关系困扰的人。它不关注如何消除“症状”,而是更多关注外在言行与内在感受和需求间的联结。强调沟通的重要。一但好的沟通模式建立了,人们就能顺畅表达内心,从而改善家庭关系。
■ 特点:各种咨询手法混搭
没有强烈的学派色彩,而是尊重各种不同取向的治疗方法的综合运用,例如家庭雕塑、影响轮、团体测温,家庭关系图等。
■ 主讲人推荐:
玛莉亚·葛茉莉:国际顶尖的萨提亚治疗专家,现为美国家族治疗师及蒙尼拓跋大学医学院心理系副教授。
蔡敏莉:1989年开创香港萨提亚个性扩展小组,香港萨提亚中心创办人之一。2005年建立中国国际萨提亚学院。
■ 声音:谭洪岗 智慧果人力资源管理顾问
“2007年底,我参加了萨提亚工作坊的十天培训,88岁的Maria Gomori是主讲人。她教我们通过冥想来看自己的原生家庭,看父母如何从婴儿长成大人。
认识到父母并不完美,也会有自己的问题。要学会接受并原谅父母,而不是去排斥他们。Maria老师还提醒我们沟通要明确。在提问环节,我突然有了一个觉察,发觉自己的提问并不在于问题本身,而是用讨好的方式赢得权威的好感。而Maria却并不‘领情’。她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后来我代表学员发言,很坦然地告诉Maria,‘我爱你,看到你的个人修为,就好像看到自己的未来,这给我很大动力。’ Maria粲然微笑回应说:‘你不需要以我为榜样,你已经是最好的自己。’这之后,我发觉自己真的不需要再讨好任何人,保持爱与尊重就足够了。”
NLP
如果你这么做可以成功,那么我学习你的方法,也一定可以成功。适宜人群:希望职场提升的白领或营造团队文化的管理者。
■ 核心理念:学习成功者
理查德·班德勒和约翰·格林德是“神经语言程序”(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简称NLP)的创始人。他们认为每个人的神经系统都是类似的,都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我们没有成功,只是没有把“成功快乐的资源”运用好。那么,模仿成功者就是一个好办法。
■ 特点:简洁明快的学习
NLP的技巧性很强,例如“改变信念”就可以用14种方法来训练。它让你看到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有很多相应的解决方式。NLP中还有一种“感官体验治疗方式”,由内视觉(例如某件物品等)、内听觉(例如名字、熟悉的歌曲等)和内感觉(例如握手、拥抱等)组成。咨询过程快而效果持久,高效激发潜能。因此NLP也被译成“简快疗法”。
■ 主讲人推荐:李中莹
美国职业催眠治疗师,香港专业效能管理学院创办人。专注于心态、情绪、思考模式、对外沟通等问题的研究与培训。
■ 声音:王思靖 诗亚绚美容顾问
“NLP工作坊教授的各种技巧相当多,非常实用。比如让人10分钟内戒烟,比如将失恋的感受视觉化,再放大,压碎,最后毁掉……重新憧憬爱情的甜蜜。NLP让我懂得‘成功快乐的生命’是最有意义的,个体对社会负有一种使命,实践这种使命就是快乐成功的人生。NLP是一个很好的教练工具,也可以‘复制’给很多人,让大家能在安全、自由、放松中,享受生命的每一分钟。”
舞蹈
当你舞动四肢时,心也在飞翔。适宜人群:不善言辞者。尝试用肢体释放你心中“快乐的小孩”。
■ 核心理念:身心本一体
这里所说的舞蹈并非艺术表演,而是通过走动、旋转、跳动等各种使用肢体进行的活动,打破旧有姿势和呼吸,从而安全地释放内心深处的喜悦、焦虑、愤怒、悲哀等情绪,感受个人存在的控制能力,促进身心功能向健康转变。
■ 特点:肢体舞动的隐喻
语言往往具有掩饰性,相比之下,肢体就很难背叛内心的真实。当我们“随意”舞动时,身体哪一部分先动,又如何牵动另一部分,身体动的感觉怎样,动作是快还是慢,轻柔还是有力量……都能反映出我们的潜意识。咨询师的作用不是解读这一切,而是让你自己察觉这种肢体与内心的对话。给肢体一次主宰你的机会,发现另一个真实的你。
■ 主讲人推荐:
Zvika Frank:荷兰亿派国际首席舞蹈治疗师,荷兰动作心理治疗师协会会员,从事舞蹈治疗20年。李宗芹:台湾舞蹈治疗研究协会理事长,20余年舞蹈治疗经验,其工作坊具有一种柔媚亲和的氛围。何天虹:香港大学行为健康教研中心副教授,美国舞蹈治疗协会注册舞蹈治疗师。
■ 声音:张雯 曲阜师范大学教师
“参加李宗芹老师的舞蹈工作坊,刚开始很怀疑,该怎么动啊?而且大家一起乱跳,能有什么用?可李老师却说,‘先别急着说,我不会。当你还是个婴儿时,就已经能用肢体语言,与妈妈交流了。’在她的带领下,我在三天时间里,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了从未有过的探索,还和同伴做各种造型游戏。身体变成了生命的舞台,我惊奇地发现它是那样丰富多彩:不但能展示动态的灵敏度,表达情感,更可以觉察内心真实的需求。舞蹈工作坊教我学会聆听自己身体的语言。”
禅修内观
浮生偷得半日闲。适宜人群:寻找与都市生活不同体味者。山珍海味无法令味蕾苏醒,海量信息反倒令大脑空乏,物质喧嚣让心灵远离宁静……
■ 核心理念:当下的力量
在“与世隔绝”的简朴状态中,用心洞见内心与自然的交融。当这种觉察与沟通达到一定深度后,会在瞬间感到禅宗的圆融境界。体味“这一刻”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带给你生命的本真与平和。
■ 特点:东方思想启悟内心与世界的圆融
禅修更接近于一种哲学思辨或灵魂修炼。它不具体解决某种心理问题,或以提升某种个人素质为目的,而是帮助人们达到整个生命状态的愉悦。在众多西方思想起源的工作坊之中,唯有禅修是东方文化的鲜明倡导者,更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当下的宁静与安心。
■ 声音:李金生 软件开发工程师
“我花了几年时间研习佛家思想的奥妙,也尽可能参加能接触到的禅修:没有手机电脑电视的干扰,没有妄肆的语言表达,粗茶淡饭,晨起暮休。静坐内观,你只和你的真实在一起。这种修炼最初伴随的是痛苦。而当微笑最终浮现于面容时,你一定已心呈笑意,不再介意于过往的执著。”
■ 禅修地推荐:柏林禅寺、五台山竹林寺、台北果庭书院
河北赵州柏林禅寺前任住持净慧法师根据几十年修学佛法的体会,结合时代,提出“生活禅”概念,作为柏林寺修行弘法的指导思想。从1993年起,柏林禅寺面向社会举办“生活禅夏令营”,如今已16期。
完形
过去,有件事我应该做而没有做完。为了让我更好地做明天的事,请让我现在把它重新完成。适宜人群:希望修复心理创伤者。曾经天灾人祸带来的不幸,或者生命中早已淡忘的伤痕……这些事件虽已过去,却在随后的日子里悄悄妨碍着你的生活。
■ 核心理念:自我觉察
完形疗法的创始人弗雷德里希·皮尔斯认为,如果人的某个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被我们的意识强行“拉下舞台”,这个需要就会被封闭为一个不完整的“完形”。随后,它就会不断要求“重新登台”,影响其它在台上“正常演出”的需要,因此形成心理问题。通过自我觉察,把那些隐藏着的未完成的需求挖掘出来,让它们重新登台,心理创伤便可以修复。
■ 特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通过情景剧的方式,演出生活中一个真实的或想象中的阶段,一段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情景。自我觉察那些没有满足的需求,例如一次严重的处罚、一个无法承受的隐藏于心的伤痛……尽管这种情景剧无法将经历过的事情一笔勾销,但可以帮助当事人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心理架构中,超越它,整合它,并为未来的挫折做好准备。该模式还强调平等的治疗关系。让你觉得不是治疗师在治疗你,你们之间是平等的。
■ 主讲人推荐:Tucker Feller
加拿大完形治疗训练中心创办人,担任完形治疗师和讲师超过二十年。在加拿大和美国传授学院课程和实验技巧。罗丝·娜吉亚(Rose Najia):现居台北。在美、日、港、台、澳洲等地从事完形治疗逾25年。创办“东京完形学院”,先后在国内开办完形释梦、完形治疗、亲子完形工作坊等。许宜铭:台北完型心理学研究所创办人。工作坊经验累积超过300场。现任台湾真善美生命潜能研修中心创办人及负责人。
■ 声音:赵猛 前当当网网上书店书友会总监
“7年前我就参加过许宜铭老师主持的完形工作坊。在这个工作坊上,我学会了如何释放和调整焦虑和抑郁。老师带领大家进行觉察练习。我发现,原来我的抑郁是因为某种能量出不来,而被什么东西卡住了。我想与他人联结,但又担心别人不愿跟我交往……经过工作坊的各种训练,我领悟道:其实每个人只需要为自己的需求负起责任,不需要去背负他人需求的‘重负’。当我终于体悟到这点,心由放下而轻松。我能更自如地表达自己,和别人的联结能力也增强了。”
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于东辉 资深心理治疗师及培训师
目前,国际上各种工作坊被不断引入大陆。精彩纷呈的同时也容易陷入判断误区,以为热门的就是最好的,尽量花钱花时间去体验。其实,如果不是心理咨询师,这样做的效果会适得其反。要想让工作坊真正帮到自己,应该注意以下原则:1,甄别自己的需求,找到相应模式的工作坊;2,虽然名称一样,但不同主讲人质量天壤之别。因此老师最重要,其次是主办机构和场地;3,有些工作坊耗时长,费用高,且有外语授课,还有进阶班。要根据自己的综合能力选择,不要一味追求速成与强烈的成长体验。要知道,只有生活本身才能慢慢消化工作坊带给你的“灵丹妙药”。
TIPS 火爆的工作坊
1905年,美国医生普拉特发明了“工作坊”这种集体交流方式,用以帮助结核病人消除沮丧,树立信心。工作坊的兴起是在二战。由于战争中受到心理伤害的人数远高于死亡人数,工作坊便以其经济、简捷、高效等特点,发挥了巨大效能。上世纪50年代日本引进罗杰斯团体咨询技术,随后,工作坊在港台也逐渐发展起来,到现在,港台白领很少有人没参加过工作坊。上世纪90年代工作坊传入大陆,目前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今年10月即将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世界心理治疗大会将展示50多个工作坊,包括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家庭治疗等传统流派,以及投射测验、心理剧、音乐治疗、EAP等各种实用技术,还有中医治疗、太极拳、瑜珈治疗和内观疗法等东方文化特色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