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也别得瑟》,一部被称为“2009岁末最绿色的草根爆笑减压剧”,2009年的12月13日在北京方家胡同46号公演。这可是一部关于前世今生的爱情话剧:“第一世,他是一棵树,她是外星公主;第二世,他是一头猪,她是仙女,他们决定相守一万年;第三世,他是人,而她是一块冰;什么样的感情能经受住几世轮回的考验?谁创造了谁,谁爱上了谁?谁毁灭了谁?谁又雷倒了谁?神不知道你知道!”
一个有意思的巧合是,就在北京方家胡同46号,《心理月刊》编辑部接受了北京现代舞团两个月的现代舞培训。著名现代舞蹈家高艳津子在分享课上,让我们做了一个练习:“设想你有一个前世,那是什么?”
只是提供一个想象的可能性
我们当中绝大多数是唯物主义者,有多少人真的相信“前世”呢?现在,“前世”已经被大大地通俗化和游戏化了。开心网多火,火到好多公司的服务器屏掉了它,那上面就有一个“前世”的测试,没测过的,你out了。其他很多社交互动网站上,也都设置了“前世”测试。基本测试方式:用姓名;用出生年月日;或是回答一系列与房子、购物偏好有关的问题,你的“前世”就跳出来了:秦国性情暴躁的师爷,或公元1660年的新西兰戏剧作家,渔民……可说实话,没人认真对待那个“前世”——太娱乐了。
我们所有人都觉得,高艳津子老师的这个练习,与网站上的“前世”测试相比更加真诚,也更加关乎自我。她特别提醒说:“我不是要让你相信有前世,只是提供一个想象的可能性,这会让你更丰富,多一个生命的维度。”
每个人设想的前世都不一样。“一条毛毛虫,软软的,总是很舒服地趴在阳光下,无忧无虑……”这是图片编辑李姗“看到的”自己的前世。这个高个骨感美女学的是服装设计,每天厮杀的是杂志图片,平均每期要拍4~5个选题。她最焦虑的是图片被毙。
“我是一位将军,率兵打仗,驻守边关。”资深美术编辑杨耀昕说。这位身材魁梧、学音乐、唱rap、打招呼用“yo,guy!Hey,baby!What's up?”的小伙子,每天对着苹果做平面设计,性格随和,但特讨厌被命令。“想象一个头戴钢盔的将军,坐在CBD办公室里做着杂志设计……”他呵呵一乐,“这事儿还真挺逗。”
其他被我们编辑“看到”的“前世”有:大唐后宫跑出来的公主;一只狗;一位飞檐走璧的侠客;一只颈项长长、步态优雅的梅花鹿;还有契丹人……而高艳津子设想自己的前世是一条鱼。
“当你没有找到一个原因的时候,做所有事情都是被动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她解释为什么让我们做这个练习,对前世的建构,只是提醒你去思考现在:你一切当下行动的缘由是什么?“比如我晓得我的前生是条鱼,可能这只是个引子,它没有结束。
接着就会想我前生是一条怎样的鱼?什么颜色?什么品种?我是在海里、河里还是湖里?我这一生怎么就变成人了呢?我变成人是不是又有什么原因、什么情怀呢?然后明白:哦,我今天有这个机会来跳舞,也许是因为我前生为鱼,心里有舞的情结。你找到了原因,就会发现任何动作你都如此协调,如此和谐。”
自我分析或灵性探索
我们设想的前世,其实与每个人的自我特别贴合。比如设想自己是契丹人的,就是一个豪爽、粗犷、喜欢大口喝酒、渴望骑着骏马飞驰在草原上的女人,她喜欢契丹大英雄乔峰,而且还是胡军版的。这种设想,其实与梦一样,是对理想自我的一个投射,或是对自己未被满足的现实生活的一个想象。设想有前世,甚至可以成为一个自我分析的方法。
但是,对于“前世”,我们的设想也就到此为止,不会再往前探索一步了。一是我们不相信,二是我们可能害怕去探索灵性、脱离现实的事情。王倩应该算是第二类。2009年夏天,她看到一本《前世今生:16堂生死启蒙课》([美]布莱恩·魏斯著,谭智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1)的书。她的心亮了,她一直在探索灵性自我,她感觉到有些东西似乎被打开了。16个关于前世的惊人的故事震撼了她。
故事中的凯瑟琳生活在美国。她的生活一团糟,她受着焦虑、恐惧和痛苦的折磨:她怕水,更怕卡到喉咙,怕到连药丸都不敢吞的地步……她找到耶鲁大学精神科主治医生魏斯(Brian L.Weiss)博士做咨询。博士对她进行了18个月的传统心理治疗,一无所获,转而尝试催眠疗法。在催眠状态下,凯瑟琳“看到”引发自己现在症状的“前世”记忆:公元前1863年,她是一个叫阿朗达的金发女孩,溺死于一次洪水中;大约1473年,她是一个叫约罕的战士,在一场战斗中被敌人扼住脖子,用刀划破了喉咙……令人震惊的是:凯瑟琳可能轮回了86世!不管前世是否真的存在,她对她现在的生活和自己多了一个维度的理解。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凯瑟琳的焦虑和恐惧消失了。她开始以全新的角度看待自己和生命,获得了内心从未有过的平静。
“我的前世是什么?我的前世的前世又是什么?”王倩对此有种强烈的好奇,“除了想象力,催眠也可能激发“前世”记忆。”但她恐惧的是:看到之后呢?那是一个巨大的未知的世界,如果她看到了,感觉了,她如何应对当下,她又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关系呢?
“前世”:对当下最有影响力的回溯
香港心理学博士和临床催眠治疗师连峻在给来访者做催眠时,经常发现他们会看见自己的前世。他讲了一个女来访者的案例。在她的“今生”,她的每一次感情经历都遭遇同样的过程,结果又都以分手告终。她在被催眠的过程中,看到自己上一次的不开心是在前世:她坐在一顶四人抬花轿里面,欢天喜地。却在过一座桥的时候,不慎被摔落下来……现在的困境也许与“那一世”的乐极生悲有关。
连峻博士说,作为催眠师,他并不刻意引导来访者回溯前世。“在催眠治疗中,治疗师只是引导来访者去感受、寻找自己上一次出现困扰情结的时间点。这一情绪可能回溯到5年、10年前,童年甚至所谓的‘前世’。如果来访者相信自己看见的是前世,那么就认同为前世;如果来访者认为自己看到的是过去的经历,那么就认同为过去的经历。”无论这个情绪上一次的出现点是前世或今生,治疗师针对回溯运用的治疗方法都是相同的。“我会告诉他/她,前世的记忆就让它留在前世;然后再处理现在的关系。”连峻说,如果来访者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前世”,对现在的改变和影响力可能更大、更显著。
也有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被看见的前世,其实是生活中各种经历、各种信息的重新组合。借此来重新梳理这些被我们有意无意隐藏、遗忘的信息,不失为一种反观现实、反思自我的方式。“探寻前世是人对生命意义的扩展,也可以满足自我内心的愿望。”心理学家李子勋最后说道,“尤其是年轻人,在这短暂几十年里要追求自己的爱情、事业、家庭,要充分发展自己。”我们可以游戏般天马行空地假想自己前世是谁,来世为何,但有一点是根本的:这个练习最终是为了对自己、对当下发生意义。
李子勋:“关于前世,我想到的3种可能性”
■ 真有前世
来源于佛家的“轮回”学说,它本身是一个积极的东西,它把生命看作是永远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佛教将死亡解释为“涅槃”,从一个生命形式过渡到另一个形式。心理学的解释是,所有焦虑的来源是死亡,所以人类很多行为都在隔离死亡。轮回是宗教信仰对死亡的解释,也是对死亡的接纳。作为文化性的东西,它本身就是一种存在,不必否定它。
■ 附体体验
科学也在研究,这些关于前世的信息到底是什么?的确有很多人谈到自己关于前世的体验。如果从演员、心理学的家庭排列能够唤醒这些信息,那么就有一个可能性。我们的整个宇宙是一个巨大的电磁场,能量场。所有的电磁现象都带有记忆力,都是可以用来读知的。所以,所有曾经存在过的信息,实际上还是存在于这个大自然里面。曾经一个人活过,那么他活过的信息就弥散在我们的电磁场这个空间里。当一个人内在的信息通道打开的时候,信息就会进入,或者会被捕捉到。从精神病学的角度讲,这个“进入”就是“附体”。
量子物理学在微观世界引发的显和超显理论、异次元,谈到宇宙空间可能是折叠的。所以让我们不得不想,所有的信息都是一种能量方式,可能一直存在于大自然里面。但是一个人梦到或感受到的这些信息,是不是他/她真的活过?我不敢说。这里有两个可能。一个是他/她前世活过。
第二个,就是在特殊的状态下,他/她生命的感受器被打开了,他/她捕捉到了,而那些信息不是他/她独有的,是遗留在这个大自然的,是共有的。同样别人也会感受这些信息,不会只是一个人。
■ “心智”的结果
人类的心智是很奇怪的,当我们专注在什么上面时,我们的感受器(感应系统)对那一点会变得很锐利。比如佛学谈到:心中有,眼中就有。如果这个人或治疗师相信前世,他/她就会捕捉到一些信息来证明前世是存在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可能性就是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的言语建构的结果,一个诱导,一个呼应。当然在催眠状态下,被催眠的人其实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这就是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可能性。
四岁前儿童能记得“前世”?
史蒂文森(Ian Stevenson)是西方现代轮回理论研究的创始人,曾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知觉研究系主任,做了长达40多年“轮回”研究,收集、整理和验证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轮回案例,记载案例近3000个。 史蒂文森的研究主要针对儿童,他认为,儿童在2~4岁时能保存清晰的前世记忆,7~8岁以后这种记忆就会衰退。史蒂文森还认为,胎记、先天缺陷以及其他体征缺陷,都可以看成是对前世生活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