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菲营倒空自己

  在广州莲花山依山傍水的活动室,来自意大利的Videha讲述了一个苏菲故事。在苏菲世界里,对修行较深的人通称为“师傅”,因此,我们称呼Videha为苏菲师傅。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村子里住着一位哲学家,他最大的嗜好就是向人们讲授哲学:社会应该这样管理,人们应该这样生活,等等,人们都很烦他。一次,哲学家随船员出海,在船上,他仍说个不停,还跑去问船长:“你懂哲学吗?”船长说:“不懂。”哲学家说:“那真是太遗憾了,不懂哲学也就只算有半条命!”船长没有理会。

  海上突然起了风浪,船就要被掀翻了,大家准备逃命,却发现哲学家正在瑟瑟发抖。船长问:“你会游泳吗?”哲学家摇头。船长笑了:“不会游泳,你就没有整条命。”

  船员们带着哲学家一起上了岸。从此,人们再没有听过哲学家讲过哲学。哲学家画了一幅画送给船长:海上漂浮着一艘大船,狂风巨浪里,这艘大船的另一端正在沉向海里。画的下面有一句话:只有空的才能漂浮。

  “空掉”,是苏菲修行的精髓。苏菲是阿拉伯语Sufi的音译。当我问“苏菲究竟是什么”的时候,Videha脸上带着被问过上百遍的微笑摇摇头:“我不能给出苏菲的定义。我只能说,苏菲是一条静心的道路,你可以了解它,可以活出它。它不局限于任何形式,可以存在于任何地方。”

  7天的工作坊中,我一直在体验这样一个过程:空掉过去,才能活在当下;空掉小我,才能与整个生命存在的大我连接;空掉我执,才是生存的真正本领......只有“空掉”,才能真正“放下”,才能在生命的海洋上漂浮。

  但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像那个哲学家,执着于自我和自己固有的一套人生哲学和方式,不肯放弃过去,不肯放下已有的东西,结果就是生命之舟慢慢下沉。

  空掉、消失

  “嗨”!伴随着巨大的呐喊声,苏菲营的第一个练习开始了。所有的伙伴手挽着手围成一个圈,上半身向前猛弯下去。“嗨”!又一次齐声呐喊,我们的身体又一次向前猛弯下去,一次再一次......“这个喊声和动作就是把自己彻底丢出去,放掉所有的垃圾,放掉你自己!”在翻译小姐的解释当中,猝不及防地,我晕倒了。

  后来,发现有眩晕感的不只我一人,几乎所有同伴都说快晕过去了。Videha说,“晕”在心理学上的涵义是“恐惧”。难道我恐惧“放掉自己”?我不置可否,但对于那个晕倒,我找不到借口,我前晚睡得很好,早晨吃了很好的早餐,一直身体不错,且做过比这强烈得多的运动......

  “拉依拉呵依拉呵”是另一个苏菲练习。“它所代表的含义是整个生命都是爱”,所有参与者仍然手挽着手围成一个圈,一边唱诵“拉依拉呵依拉呵”一边向左向右扭动自己的头和上半身,一次又一次......“让自己消失在那个声音里,消失在这个当下,我们就是那个声音。”那个温柔的女孩向我们解释着Videha的话。

  这样一个声音加一个动作叫“zikr”,整个苏菲修行由这样的99个“zikr”组成,在接下来的7天时间,我们都在痛苦地重复做这些“zikr”。说它痛苦,是因为每个“zikr”练习都是体力的超强支出。

  对话Videha:

  《心理月刊》:苏菲练习中为何是这些声音?能不能把它们翻译成中文或英文呢?

  Videha:苏菲起源于古老的中亚细亚,练习中的这些声音都来自阿拉伯语。每种声音代表一种生命品质,比如,“嗨!”代表“放下”,“拉依拉呵依拉呵”代表“整个生命都是爱”等等,当我们反复呐喊、唱诵这些声音的时候,会把这些生命品质带入我们的潜意识。而伴随其间的肢体动作起辅助作用,让这些声音更容易进入我们身体。

  但我们不能把这些声音翻译成其他的语言。《水知道答案》这本书中写到,科学家曾把几杯水放在不同的音乐中,再把这几杯水放入冰箱,发现不同音乐下的水结成的冰晶是不一样的。而人身体内有70%的水,所以,我们认为,不同的声音对人的身体影响是不一样的。

  乱语

  6岁,一个夏天的午后,在我家院子里,妈妈把我叫到一旁——

  “家里丢的钱是你拿的吧?”
  “不是!”我大声回答。
  “是你拿的就承认!我不打你。”
  “真的没拿。”我分辩......

  妈妈好像根本不相信我的话,开始拧我的胳膊,掐我大腿和脸——

  “快承认!认了就不打你!”

  我摇头、否认,眼泪扑簌簌往下掉,她更用力地又掐又拧,并施以“威逼利诱”。怀着巨大的委屈,我点了点头。但是,妈妈并没有守信用,她用笤帚狠狠地抽了我整个下午,打得我伤痕累累。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跟妈妈亲近过,更没有像其他女儿一样,在妈妈的怀里撒娇。

  这件事已经过去20多年了,我以为自己早已忘了,却没想到在苏菲营中触动了它。那个环节叫“乱语”。

  Videha让每人用一种语言向自己想倾诉的人说话,表达真实的情绪。这种语言不是中文、英文、法文......不是我们社会交往所使用的任何一种语言。它必须是你独有的,其他人都不懂得的。

  伙伴们开始在活动室里走来走去,说着各种莫名其妙的话。渐渐地,各种情绪开始清晰地浮现出来,有人痛哭诉说,有人愤怒痛斥,还有人边说边捶打墙壁和地板......那一时刻,好像所有的伙伴都变成了疯子。起初,我边走边自语,后来,眼泪止不住往下掉。在持续近两个小时的乱语里,我想起男友、弟弟、妈妈,甚至6岁时令我痛苦不堪的那一幕。我用自己也不懂的语言向他们表达愤怒、痛苦和埋怨。

  当被压抑的痛苦尽情宣泄出来,我的情绪渐渐好转,练习也到了最后阶段。我们都坐了下来,一种身心俱疲之后的放松弥漫全身,像刚刚做过保洁的房间,心情豁然开朗。伙伴们的表情也逐渐轻松起来,我们相视而笑。最后,大家自发跳起了舞。

  对话Videha:

  《心理月刊》:为何选择连自己都不懂的语言?

  Videha:这个环节的重要意义在于释放内心深处积累的负性情绪。心理治疗首先需要对情绪进行充分宣泄。我们认为,任何语言都是理性的产物,任何情绪、思想只要一经过大脑语言的加工就不再是单纯的潜意识。当我们选择“乱语”——因为音节本身是无意义的,只是单纯地代表你个人的情绪——所以人就会不再关注语言本身,而服从于潜意识,让那些沉积在内心深处的情绪全然地释放出来。

  接受和付出

  “我以前总觉得自己对家人和朋友付出太多,但真心却得不到回报,我因此而怨恨他们。通过这个练习,我懂了很多......我现在只想说感谢,感谢我的朋友和家人,让我有机会‘空掉自己’。”

  这是一个苏菲练习:游戏结束的时刻,伙伴们深情相拥、感谢彼此。Videha将伙伴们分成两组,第一组是接受组,第二组为付出组。接受组只需背靠背静坐在中央,付出组则手挽手将等待接受的伙伴围住。付出组的伙伴们在Videha的引导下做七八个代表“付出”含义的“zikr”。游戏结束,两组角色互换。

  对于“付出”的伙伴来讲,这又是一次超强体力的支出,不仅如此,还有心理上的冲突体验,你会看到接受组的伙伴们舒舒服服地坐在那里,而你却要为他们付出爱心和汗水......

  但Videha却一次又一次强调“感谢”,让接受组和付出组都要充分去“感谢接受”,“感谢付出”。

  第一次,我是接受组的成员。我闭上眼睛,舒适地靠在那儿,倾听外围的伙伴一次又一次呐喊......我想,理所当然就应该是这样吧,这是付出组应该做的吧......可是,当一个“付出”的伙伴轻柔地把我叫醒,看到他满脸汗水,我忽然感动得流下眼泪。

  平时,我们总是觉得“接受”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很少注意周围的人为我们做了那么多、那么努力,甚至有很多人依赖别人的付出而不自知......

  对话Videha:

  《心理月刊》:接受者不是更应当感谢吗,为何付出的人还要感谢?

  Videha:生活中,我们总是会更多想到自己对别人的付出,忽视别人为我们的付出。于是我们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平衡,并因此痛苦和愤恨。但是,在浩瀚的生命之洋,我们每个生命都是在不断接受与付出的过程当中,我们因为接受而吸收能量,再通过付出释放能量,让自己“空掉”,然后再重新接受新的能量......这才是生命运转的方式。所以,这两个过程我们都要感谢。有了感谢,我们不会索求无度;有了感谢,我们也不会因为付出而愤怒。

  旋转与高潮

  旋转是苏菲“放下自我”的一项重要练习。连续4天,Videha都会安排将近半天的旋转,“右脚固定在一个位置,左脚就像圆规一样,围着右脚转”。听到翻译小姐的解释,大家不约而同“嘘”声一片!

  伴随着一阵欢快的音乐,旋转开始了。音乐从慢到快,又从快到慢,可能是因为心里有所准备,转起来并没觉得痛苦,甚至有种飘飘然的快感。但半小时后,有人跌倒了,然后在天旋地转中挣扎起身,再转,但随即又跌倒了,再转,再跌,重复了几次,旋转越来越让人害怕,越来越让人痛苦,有人干脆坐在那里。等到清醒些再转,也有人开始呕吐,一边吐一边哭......我也在持续不断地呕吐和眩晕,第二天更严重,还没开始转就感到恐惧,整个人像大病了一场。

  伴随着大家的痛苦,Videha让我们尽量放松,心理放松,身体放松,放下生命。后来,我也开始尝试放松,告诉自己,这没什么了不起。慢慢地在这种旋转里,感觉越来越好,呕吐减少,眩晕感消失,和旋转融为一体——我似乎就是一个“旋转”,我已不复存在。

  来自四川的一个伙伴表达她的感受:“起初很害怕,我有先天性心脏病。但我真正放松之后,克服了它,我可以转了!”

  对话Videha:

  《心理月刊》:“放下”与眩晕是什么关系?

  Videha:人最害怕的有3种事物:静心、高潮、死亡。这3种东西都是让人失去控制。我们最怕的就是失去控制。而旋转就是让人失去控制的练习,不去控制自己的身体,体验失控、高潮、死亡。正是因为恐惧,我们会下意识地保护自己的身体。比如,我们看到一些恐怖的场景,会下意识地屏住呼吸,瞳孔放大。正是因为我们总是紧紧抓住自己的生命不放,才会眩晕和呕吐。而如果真正能够放开、丢掉自我,这些症状就会消失。

  关于苏菲营

  几乎没有人能够确切说明苏菲的发源地和创始者。但相关资料显示,苏菲起源于古老的中亚细亚,在随后的发展中结合了当地的多种谚语、仪式、祭祀。修行者将苏菲的精髓抽离出来,将其逐渐演化为一种心身修炼方法。在西方,苏菲修行极为盛行,很多人通过这种方式寻找自己的心灵家园。

  苏菲很像佛教中的禅修,它提倡“空掉自我”,真正“放下”。与禅修不同的是,它更强调从行为方面进行自我修炼。例如,通过一系列声音加肢体的练习——zikr来进行心身调适。它的特征是:搬走自己和自己、你和他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阻碍。

  10年前,苏菲营工作坊传到台湾。今年6月2日,东方国际导师学院第一次将其引入广州。

  记者手记

  苏菲的呼吸、爱与被爱、集体高潮......关于苏菲,还有很多体验。已经在苏菲道路上走了20多年的Videha说:苏菲是如此深入,是不能被定义的,我们甚至不能通过几个练习就真正了解它。但是,如果你能够真正用心品尝真相,而不是通过理智;如果你能够放下自我,搬开自己与自己、部分与整体之间的障碍,即使你没有做过这些练习,你已经是一个苏菲......从苏菲营回来已经一个多月了,外表上,我还是那样,但内心却发生大变化。忙碌的工作让我从没有停下来认真看看自己,问问自己到底是怎么了。苏菲营给我的心灵打开了一扇门,让我开始真实地面对自己,感谢生活。

  《水知道答案》

  人由水构成,了解这一点是认识整个世界的关键。只要从这个角度综观我们周边的世界,就会看到一种与过去完全不同的风景。人类所编织的无数史诗,可以说都是通过水所映照出来的一段段故事。人类社会就如广阔的大海,我们以各自的姿态滴落其中,便是参与了社会的运作。

  作者:(日)江本胜 译者:(日)猿渡静子 南海出版公司 定价:20.00元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