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这个春天变得异常短促,在未到五月的日子里气温就直接攀升至30℃以上,在外企做事的Zhudy才开始意识到气候变暖绝不是一件远在天边的事情,她决定从自己做起,从此实行另一种生活方式:骑自行车上班;购物时用自己的布袋;从泡澡改为淋浴,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这种变化的直接触动是在今年的五一假期,她没有像往年一样选择境外游,而是泡在北京海淀公园的迷笛音乐节上。那几天,很多乐队放了他们自己拍的短片,提出很多绿色生活主张,比如“你在超市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袋子”等。这些都给她很大震动:“我终于认识到自己和环境是有关系的。”Zhudy的变化,正是把迷笛音乐节变成“绿色”的绿色和平所希望的。该组织项目发言人虞鑫说:“我们选择迷笛音乐节来推动环保,主要是因为参加音乐节的青年正是扭转环境问题的主要力量。”虞鑫说,至少有20万参加迷笛音乐节的中国青年,会从此关注环境问题并可能选择绿色生活方式。
长久以来,对于环保,科学界踌躇不前,政府和企业在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间犹豫,而大众又把它想象得过于简单或者与己无关。似乎是在突然之间,环保成了我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我们看清了事实真相,并做好了改变生活方式的准备。在环境问题上,我们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来看看专家们的总结。
1、曾经:不见棺材不落泪
“以前曾经有这些说法:情况还没有那么糟糕啊,气候变暖不至于那么严重吧,等等。我们自己也很愿意相信这样的说法。”让-马克·柯维西是签名《环保公约》的科学家之一,他说:“我们都愿意相信一切都会迎刃而解,无须付出努力。现在我们发现,真相不是这样。”另外,很多人认为,那些灾难都像南极一样遥远,跟我们没有什么关系。看见了才愿意相信,不见棺材不落泪,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对环境威胁所采取的态度。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说的没错:“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威胁最不可能立刻给任何人造成直接个人损害,结果这些威胁或危害常常被认为是温和的。”
改变:问题越来越触目惊心了
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呢?正是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让每个人都能感觉到的,就是刚刚过去的暖冬——2月5日,北京最高气温达到16℃,是1840年有气象资料以来历史同期的最高纪录;还有每年都会发生的洪涝灾害、泥石流、沙尘暴以及越来越多的“灰霾”天气……这些让我们明白事实是多么严峻。这些让我们明白事实是多么严峻。同时,科学家们提示的全球变暖的可怕前景—温度升高、动物灭绝、疾病蔓延、城市消亡、文明毁灭……这些更让我们恐惧。
2、曾经:我们是大自然的主宰
人类的心理和生理机能都推动着我们去寻求发展,这种追求的结果却把我们和大自然割断了。“从17世纪的笛卡儿开始,人类自诩为宇宙的主宰、大自然的主人,我们已不再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一分子。”心理学家马克-阿兰·德尚说。我们甚至改变了我们和大自然的关系。正如戈尔所指出的:“在某种意义上,文明自身从它自然世界的基地出发,行往一个我们自己设计的世界。我们的设计有时太过狂妄,而这样设计出来的世界也愈来愈充满计划、控制、制造。在我看来,我们为此付出极高的代价。”灾难提醒我们,我们自以为已经征服的自然界还具有强大的力量。人们也一直警告高速发展的中国:再不重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经济奇迹将很快结束。而这将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
改变:不再认为自己是局外人
幸运的是,我们认识到,正是我们让地球陷入失去平衡的危险之中。哲学家舒玛-巴齐·蒂尼说:“我们发现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依存的,我们必须把自己看作是宇宙的一员,而不是错误地认为自己是局外人。”这让我们产生对环境的责任感。中国的“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表示中国将不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而将走可持续增长的道路,尽管这意味着要放慢发展速度。
3、曾经:太多劣质信息让我们难辨真伪
长久以来,各种信息混杂在一起,妨碍我们清楚地认识环境问题本身。环境和气候变化的事实,经过很多次过滤而变得模糊不清;一些被大企业和大公关公司收买的科学家发出混乱的声音,也会影响我们的判断。我们本来就拒绝承认事实,再加上事实被过滤得难辨真伪,我们就想当然地认为危险并没有迫近,我们也就不用改变自己的坏习惯了。
改变:环境信息质量越来越好
一系列的自然灾害,专家们日益高涨的呼声,还有我们自己的思考,让我们得到的信息质量越来越好。事实上,我们对自然环境的信息是拥有权利的。1998年,35个来自欧洲和中亚的国家在丹麦签署了《奥胡斯公约》,核心内容就是强调公众的环境信息知情权。后来多个国家陆续加入这一公约。在中国,政府为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已作出诸多努力:每年公布环境公报;每月公布大江大河水质状况;每天公布城市空气质量。各类传媒也铺织成立体网络广泛报道环境事件,报道质量也越来越高—更客观,更深入,也更有建设性。
4、曾经:对环境问题我们无能为力,旧习难改
行动有什么用呢?这种思想一直扎根在我们的意识中。自相矛盾的是,人类渴望发展,同时又旧习难改。心理学家让-马克·恩里奥强调说:人类有抗拒改变的机能,这种阻力只有最迫切的威胁才可能打破。
改变:“碳中和”减少能量损耗
“碳中和”就是现代人为减缓全球变暖所做的努力之一:计算自己在日常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个人付款给专门的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相应的二氧化碳量。
很多企业宣布成为完全“碳中和”的环保型公司,如汇丰银行,也有很多有影响力的人如迪·卡普里奥以及阿尔·戈尔都是“碳中和”先进分子。世界也将很快迎来一个绿色的2008奥运:在奥运场馆周边90%的路灯利用太阳能;采用太阳能集热技术为奥运会提供90%的洗浴热水;用风力发电为 20%的奥运场馆供电,等等。
戈尔警告我们,对付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只有10年时间。该如何做?听听戈尔的建议:“重新检查自己和大大小小的环境的关系,这既包括考虑怎样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和自然世界更紧密地联结起来,也包括留意家里用了多少电多少水以及各类资源。应该相信,每个人的努力都能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改变。这也包括认识到自己的虚伪。”
独家网站调查:你愿意为地球降温改变生活方式吗?
《心理月刊》自2007年5月10日起,本刊联合搜狐女人频道并同时在 上做了此次调查。截至发稿日,共有10000名网民参与。
◆ 您愿意购买价格偏高一些的环保产品吗?
愿意,即使价格偏贵,这是一种态度。 14.06%
我不明白环保产品为什么要贵。 12.54%
大家都买的话,我就买了。 20.88%
看我的经济能力是否能承担它的价格。 17.22%
为什么那么多企业还在生产不环保产品? 13.08%
让消费者承担环保的经济费用,不够公平。 11.77%
其他 10.4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如果某习惯不环保,但改变了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不便,您愿意改变吗?
我一个人的改变对环境有用吗?12.68%
如果能改变又不麻烦,又对环境有好处,我愿意。15.63%
愿意改变,利人利他利环境,适应一下就会好的。29.47%
我自己改变习惯,比如给垃圾分类,可是垃圾车来了不分类地收有什么用呢?16.84%
我目前已经在努力这样做了,已经有意识地环保了。12.73%
其他 12.66%
◆假如您是有车族,能做到每周少开一天车吗?
可以,那一天我可以骑自行车或搭公共交通工具。12.99%
这不错,但我的工作和生活需要每天开车。不开车太不方便了。11.26%
我准备换买低能耗的环保车。13.52%
我认为我每周有一天不开车影响不了什么。12.51%
我现在已经做到了:只在需要时才开车。23.68%
我不仅少开车,也少乘飞机了——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多。13.51%
其他 12.51%
◆您愿意经常计算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以行动“中和”吗?
听起来这有些麻烦,还需要用数学,有没有简单些的?14.18%
先告诉我有多少人已经这样做了。12.69%
我会去植树,或者委托相关机构为我去做,排多少就中和多少。16.65%
我需要先了解怎么计算与中和,不麻烦的话,就去做。27.21%
所有的人都在制造和排放二氧化碳,应把“碳中和”行动写进各国法律。15.26%
其他 14.01%
◆您愿意为保护环境减少对奢侈品或奢华生活的追求和享受吗?
可以有选择地减少不必要的奢侈享受。12.80%
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这方面的需要,无法减少。11.26%
有点矫枉过正了吧?环保不应该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22.51%
现在已经选择了简单生活。13.80%
目前没有能力享受奢侈生活,有了能力后可能就去追求了。11.37%
奢侈品和天气变暖有关系吗?14.76%
其他 13.49%
帮助你了解环境问题的网站
◆
“中外对话”由英国著名记者主持,以全球环境事务为主题,尤其关注中国环境问题,网站内容有中英两种语言文本。
◆
美籍电影制片人刘登立(John. D. Liu)主持建立的网站。在这个网站上可以看到很多珍贵的关于环境保护的影像资料及书籍。
◆
国际环保组织“环境足迹”介绍一个得到承认的计算系统,可以计算出每个国家、每个公司、每个人所耗费的生态能源,同时它也推荐一些措施,减少人类生活对环境的污染。
◆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致力于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进降低污染和减少浪费性消费的行动。在它的中文网站上你可以得到非常具体的行动建议。
《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
作者:刘兵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
定价: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