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我的美

  “美是发自内心的心情。”

  陈珂,23岁,服装设计师

  小时候我也追流行,大家都穿的我也想穿,没想这是否适合自己,没想到美——可以说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美。高中开始学画画以后,对美的理解逐渐不同了。美是发自内心的心情。可能是看到一个美,冲动得想笑,感动得想哭,是最真的东西。

  我追求平衡、和谐,但这不是说我不追求时尚。时尚不是流行,时尚是更大胆、夸张、奔放,更有个性、不平庸,没有太多条条框框,没有什么不可以的。运用对比色、尝试有些夸张的造型,我敢于尝试新的东西。我有时挺“疯”的,不会说我是个女孩就应该怎么穿显得乖一点,我不太受限制,想穿什么穿什么,看自己的心情。

  我讲究色彩搭配,但是没有固定风格或模式,是凭个人感觉的混搭派。我的衣橱里什么都有。可能今天优雅,明天活泼。我根据自己的状态来选择每一天的风格。化妆也是,我看心情——心情很好或很不好的时候可能会化,没情绪就不化。

  为什么这么多漂亮女孩整容?我觉得是追求一种心情,一种洒脱,一种自我良好的满足感。我也愿意整,但不是那么迫切。我更希望自己天天都有一个美的心情。

属于我的美-郭铭洋,29岁,环保时尚节目主持...

  “一件衣服可以让别人更快地了解你。”

  郭铭洋,29岁,环保时尚节目主持人、制片人

  我爱逛街。在我看来,逛街不是一件小事,那是个“审美”、“选美”的过程,也是我反复定义、反复选择、反复审视自己的过程。

  我开始购物也是挺盲目的,买衣服只会看是否流行、合身,是否能让人在人群中一眼把你看出来。有段时间很喜欢民族风的服饰,买了好多,可两三年后就觉得这还不能诠释我给别人的全部感觉。对于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外表很重要,会告诉对方我是哪一类人。我常常接触外国人,他们会把我当“中国女孩”,可是这不利于我向他们表达现代中国女性是怎样的,我需要在“中国的”与“国际的”之间找到平衡;还有艺术素养——我也做高端文物片,需要呈现对艺术的严谨态度;同时,我作为团队的决策者,也要让人有信任感。慢慢地,我找到了自己应该给他人的第一印象。

  巴黎18区有很多很有想法的年轻设计师开的小店,我很喜欢在那里“淘”。遇到自己的衣服,就像有一种缘分,会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这件衣服可以让别人更快地了解你,把自己正确地展现给别人。选衣服就是品位的认同。你欣赏它,买下它,它把你展现得很好。

  “奥黛丽·赫本是我心中美的典范。”

  李泽,30多岁,大提琴艺术家

  我出生在音乐世家,7岁开始学拉大提琴。或许因为古典音乐、旋律的浸染,我追求唯美。小时候,别人就说我是“小公主”,后来,有人说我像奥黛丽·赫本,于是我开始关注她了。印象非常深的是我十来岁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她的照片,非常美,旁边放了个大提琴盒。

  高雅、优雅、贵气,人们评价赫本用的词和朋友评价我用的词是相同的。我不知道我的风格的形成是受她的影响,还是因为专业,或者别人的赞美,但我知道她是我心中美的典范。一个女人不仅是外形美,还要有修养、丰富的内心世界,才可能有贵气。我认为,对女人的美最高的赞赏是“尊敬”——你的人格、行为举止让人无法轻视你。成为这样的女人的目标,会一直到老,这是最高的美。我会一直努力完善自己,靠近这个目标。丰富、快乐、充实,看到自己一点点的进步,就会很高兴,这让我感觉自己更接近那个美了。

  我买奢侈品,但是只买我认为经典的款式。我10年前买的包,10年后别人都说很美很特别。我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所以面对时尚我不从众,我很倔。

属于我的美-王宏娟,40岁,高级会计师

  “当心变得柔软、充盈,人会更美。”

  王宏娟,40岁,高级会计师

  我从小就被认为是美女,可是后来却听说有人说我是“冷美人”。我的事业很成功,情感很顺利,人也很优雅,儿时的梦想都实现了,但是内心我却感觉空落落的。因为我的心是封闭的,我没在乎别人的感受,也没用心去感受别人给予的温暖。

  2005年,我接触到“生活的艺术”系列课程,开学习瑜伽、净化呼吸法以及印度古老智慧,不断祛除身心毒素、压力、负面记忆。慢慢地,我的心变得柔软了。我以前很强势,觉得下属对我恭敬、人们对我好是应该的,而在“生活的艺术”做义工时,放下架子,带着爱去帮助他人,让我的内心感觉充盈——这是物质生活从未带给我的。我从此走出自己的圈子,主动地和人打招呼,学会关爱、付出,融入别人的生活。我发现生命转变了,气质、磁场也变了。我觉得自己在爱每个人,在心里拥抱每个人的时候,内心充满愉悦。周围的朋友说我变得比以前美了。一位女同事说,我的表情有亲和力了,和我在一起时心像被温暖的海水包围着一样。

  现在,我更容易感受美,也更会创造美了。以前我总是穿职业套装,现在我也常常穿休闲装,有人说很有味道,很飘逸……心灵打开时,我们对美的创造也是丰富的。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