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内心的冬日餐

  过圣诞,庆祝阳光回归的旅程

  十几年前我刚到伦敦居住时,英国友人就警告我要小心“冬日忧郁症”,我这个人天性乐观开朗,根本不相信自己会患上什么忧郁症,更何况是因天气的缘故造成的忧郁。

  但当我在伦敦住下来后,才知道英国冬日的可怕,位居高纬度地区的伦敦,每年一过昼夜等长的秋分节气(每年9月23日前后)后,当太阳的直射慢慢从赤道移往南回归线,每天的白昼就一天比一天短,阳光一天比一天少。到了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那一天,正是北半球日最短夜最长的一天,这一天在公历12月21~23日之间,即天文学上的冬至节气,西方人则称冬至为Winter Solstice。

  于是,在伦敦生活的我,进入12月后,每天能见到阳光的时间,一天只剩下7~8小时,到了下午3~4时就天黑。这样的日子第一年熬过去了,到了第二年我开始感受到什么是冬日忧郁了,也开始明白为什么英国人到了12月就会学候鸟南飞——许多人开始进行冬日之旅,而且旅行的地点都选择西班牙南部、希腊、北非这些充满阳光的地方。

  不能出门旅行的英国人,则从12月起就开始迎接12月的大日子,即圣诞节的来临。街上从12月1日起就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灯,从太阳降落的下午4时开始,晶亮的灯光就闪烁在大街小巷。看着这些灯火,我们才真正明白圣诞节对英国、德国、北欧这些欧洲高纬度国家的重要性——圣诞节的灯光,是人类创造出来取代阳光的小太阳啊!

  有些研究基督教历史的学者主张,耶稣是不是真的生在12月24日,其实并不可考,但早年的基督教徒选定这一日为耶稣诞生日是有道理的。因为欧洲文明源自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两河流域),在远古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伦等地已有祭拜光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后来也传为波斯的火神信仰,而光神和火神的生日就是12月24日,这个日子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因为是在冬至后一日,正代表“冬至一阳生”,即太阳光的力量将逐日滋长增强至阳气最盛的夏至那一日。

  西方人过圣诞节正是这个道理。其实本意是庆祝Winter Solstice(冬至)带来的阳光旅程,但转化为基督教的大日子。不管是教堂的烛光、圣诞树上的灯光,乃至于从圣诞市集到百货公司热卖的各种节庆礼物,都有助于消除忧郁冬日的心理消沉。庆祝圣诞节,可谓是带来了物质的满足和精神的疗愈。

  冬至,中国人的传统年节

  在天文学的意义上,冬至和圣诞节本一家。但如今西风当道,大多数国人到了12月下旬,都只记得圣诞节,而忘了中国人本来的节日——冬至。

  古代的中国人视冬至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因为古人用日晷测日影,冬至是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因此成为第一个也是最容易测出的节气。商代时,冬至是一年之始,直到今日民间仍有“冬至大过年”之说。

  冬至在天地阴阳五行之中,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的日子。古人有“冬至一阳生”之说,即冬至过后,阳气回升,是又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古人会升起冬至之火,驱除黑暗,以示庆祝,正代表着冬至到了,春回大地还会远吗?从冬至过后,太阳光就从南回归线北返,人们内心对阳光充满希望,黑夜就不再漫长。

  而在冬至这个重要年节里,人们也保留了饮食上的传统。春秋时代,天子会率百官在城中之社祭天拜地,这个习俗一直传到清末:满人在冬至日有吃白肉食俗;汉人则有北方吃冬至饺子、南方吃冬至馄饨的食俗。

  吃馄饨的历史记载始自春秋。传说来自越国的西施为吴王夫差做了一道面食,夫差显然之前没吃过,才会问西施此食何名。西施答“混沌”,之后才有“馄饨”之名。冬至吃“混沌”,即回应冬至一阳生的状态,因天地初开即从阴极中产生阳极,冬至即象征天地混沌初开,馄饨的形状亦像宇宙交会、微微隆起的天地之形。

  绍兴是古城,流传不少古俗,如冬至除了吃肉馅的咸馄饨外,也吃包芝麻的甜馄饨,还有在冬至日舂米酿造乳白色的甘酒。

  台湾人在冬至不吃馄饨,吃汤圆。但汤圆的别名为阳圆,有象征太阳之意。还有食俗吃红色、白色小汤圆:红色代表金,即阳圆;白色代表银,即阴圆,吃红白圆代表阴阳交合。

  蛋酒

  原料:4个鸡蛋、1/2杯白糖(分成2等份)、1/2杯白朗姆酒、1/2杯牛奶、1/2杯威士忌、1杯重奶油、适量肉蔻粉

  做法:

  1、将鸡蛋的蛋黄与蛋清分开;将蛋黄与1/4杯白糖搅拌,直到颜色变成浅黄色;将蛋清与余下的1/4杯白糖搅拌;

  2、将搅拌好的蛋黄慢慢倒入装蛋清的容器中,搅拌至均匀;

  3、再依次将白朗姆酒、牛奶、威士忌、重奶油慢慢倒入装蛋清的容器中,而且每一次倒入时都要待前一次搅拌至均匀;

  4、加入肉蔻粉,放入冰箱冷藏大约2小时。

  提示:蛋酒冷藏后口感更佳;可根据自己的口味选用不同酒类来调制不同口味的蛋酒。

  无论东西方,食物将内心照亮

  再说回西方人过圣诞的饮食传统,其实不仅仅只有吃圣诞大餐这一件大事。欧洲人早年是从12月开始就会陆陆续续准备各式各样的圣诞应景食材,像荷兰人会在自家制作蛋酒(eggnog),蛋酒又名“律师的舌头”,意思是喝多了会让沉默寡言的荷兰人打开话匣子,像律师般能说善道。

  对于身处阴郁的12月天气的荷兰人而言,蛋酒当然是对抗心理低潮的良品。北欧人会腌制各式鱼籽,鱼籽富含荷尔蒙和多样矿物质,早就证明可帮助脑部活动分泌血清素,也等于是抗忧郁的天然食品。

  英国人会从12月初开始用综合干果(杏仁、栗子、核桃、腰果等)加上葡萄干、蔓越莓以及白兰地酒制作圣诞布丁糕点,这种可以吃一整个月的糕点,所用的干果蜜饯也都可以对付冬日忧郁症。

  在欧洲过圣诞节,明显地可看出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在12月阳光不足的国家,如北欧、德国、奥地利、英国等对12月圣诞季都特别重视,一整个月活动不断,这些地区也是基督新教盛行之处。反观位于欧洲较中纬度的西班牙、葡萄牙、希腊、意大利等国,却较重视3月份春分时的天主教的复活节,两者的区别,就和阳光在地球的季节循环的不同有关。

  天主教徒重视复活节大餐,吃的是代表春分图腾的烤羔羊(春分是白羊星座),基督教徒看重的是冬至圣诞大餐。冬至的图腾是山羊星座,圣诞大餐中的烤羊,烤的不是羔羊而是成熟的山羊,但因英国清教徒到了美洲没羊吃,就改成吃印地安人送的火鸡。英国人除了吃烤羊外,圣诞大餐中还要吃熏鲑鱼,因为鲑鱼会回游到出生之处,也代表着生命季节的循环。

  我在伦敦第一年就被邀请到好客的爱尔兰家庭中去过圣诞,女主人就准备了烤羊腿沾薄荷酱、熏鲑鱼冷盘沾蛋黄酱、各种羊奶干酪、生菜色拉再加上浇淋白兰地酒就可以起火点燃的圣诞布丁糕点。

  后来我回请这一对爱尔兰夫妇和两位华人朋友,一起吃东方的冬至餐。我在唐人街买了荷兰人种的大白菜和韮黄,包了大白菜猪肉水饺和韮黄虾仁猪肉饺,又煮了鸡汤馄饨,再加上两款西方人喜欢吃的中式炒菜(糖醋里脊、葱爆牛肉),还在唐人街买了一只烤鸭加面饼、葱酱,最后甜点吃红豆汤小圆子,6个人吃得宾主尽欢。

  在12月这个阴沉的季节里,果然,借着节庆大吃大喝,开怀聊天,的确可以点亮我们内心的灯,让我们看清世界的光明。

  我在伦敦,因为12月的天气,深深了解到天下本一家,人心的需要是如此响应天地,不管是冬至还是圣诞节,都是出自太阳崇拜的源头。我们之所以过节,就是在回应阳光的生命能量和地球之间的神圣关联。

  圣诞布丁

  原料:方面包8片、红糖100克、鸡蛋4个、葡萄干和蔓越莓干3两、白糖100克、白兰地酒100克、生面粉100克、黄油1两、干果和果仁若干

  做法:

  1、将面包撕成小块儿,与葡萄干和蔓越莓干、白兰地酒和红糖搅拌在一起待用。

  2、将鸡蛋和白糖朝一个方向混合搅拌待用。

  3、将面粉与第1、2步骤中待用的材料混合搅拌至均匀。

  4、模子内侧刷上黄油,并在表面均匀撒上一层白糖。

  5、将步骤3中准备好的材料倒入模子压紧,放入蒸锅用大火蒸1小时后出笼即可。可以用新鲜可口的干果、果仁装饰表面,待凉透后即可。

  韩良露

  热爱饮食、旅行、占星学、电影、文学等等的全方位生活家。写作范围广泛,代表作有《狗日子,猫时间》、《微醺之恋》、《美味之恋》、《双唇的旅行》等18本书。曾旅行60余国,近年来定居台北,演讲、写作、主持广播节目、亦担任《南村落》饮食文化空间的总监。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