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不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思考令我们觉察到自己真正的需求,而不是盲目地活在他人的语境中。一位成功的服装设计师、一位在工作中如鱼得水的高级经理人、一位育有可爱龙凤宝贝的母亲,将分享他们在创作、职场和育儿中保持独立思考的感悟。
“聪明的孩子是主动思考的”
妈妈:朱晨,自由摄影师,1978年生人。
姐姐:小麦子,5岁,喜欢画画。
弟弟:芝麻糊,5岁,Picshow上年纪最小的摄影师。
在Onlylady网站的亲子版块上,朱晨用相机记录两个宝宝的生活,至今已快5年。她的帖子温暖了很多母亲和将要做母亲的人。截至2010年1月19日,帖子的访问量已达1,060,373次。
小麦子和芝麻糊出生后,我离开了职场,成为一个全职妈妈。但从他们1岁多开始,我就不再黏他们,每一两个小时陪他们玩一次,其他时间用来专注自己的爱好。他们从不过分依赖父母,而且懂得自得其乐。
有一天,糊糊突然问我:“妈妈,我可不可以有一台自己的照相机?”我当时并没有想让他这么早就玩这些东西,就告诉他不行。后来,我发现他偷偷用爸爸的Iphone拍。再过段时间,他给我看他拍的照片,我很惊讶。放到图秀网上,有摄影师叔叔说:“很惊奇,相比于我小时候那会儿,简直不可思议。”
3岁以后,糊糊越来越调皮,像个冒失鬼,自己的头都当作铁球到处碰。可是我朋友送给他的旧SONY相机,他特别爱惜,从来没有摔坏过,还主动让我教他怎样取出电池充电;记忆卡的图片满了,会让我帮他导出来;照相的时候有自己的创作意图,会指挥模特麦子,看这里、看那里、不要动……
麦子喜欢画画。我是美术学院毕业的,姥姥经常指责我,说应当教她。可是,我觉得她画的,我根本不会画,妙趣横生,好玩又好看。我能教的,都是学校里也能教的,现在过早插手,她慢慢地会以我的想法去思考,反而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
我们不送孩子去参加任何培训班,不让孩子学算数、英文。用其他叔叔阿姨的话来说,麦子和糊糊比较“朴素天真”。所以有时候也会担心,会不会到时候他们俩比其他孩子差很多?可是,很多时候大人对孩子寄予很大的希望,对孩子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常会看到这样的孩子,他们会算数,识得很多汉字,我看了也觉得很厉害。可是,他们承受不了失败。如果遇到他不会、不懂的,就会恼羞成怒,躺在地板上耍赖。得到一些就会失去一些,糊糊和麦子不会这样。
我希望他们能有快乐的童年,性格乐观、豁达、善良,就够了。我们培养孩子的理念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聪明的孩子应该是会主动思考的孩子,会有很多“为什么”,会主动寻找答案。这样得来的,比不情不愿被灌输的更扎实。
我们这代就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父母那时候会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但是,现在想到很多事情,多少都有些遗憾。假如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会是怎样?
“普适的真理不一定适合我”
周翔宇,独立设计师,生于1982年,毕业于Den Haag服装学院,拥有独立服装品牌Xander Zhou。曾为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等艺人、导演及评委定制红毯礼服。
我出生在典型的传统家庭,从小家教严厉。小时候,我是一个很乖巧的孩子,努力得到周围所有人的赞扬。那时候我的开心,都源于别人的满意。
发生改变是在上了初中之后。我进入寄宿制学校读书,开始有机会尝试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和朋友出去聚会、玩闹,做些年轻人爱做的事。那段时期,和朋友的交流让我的内心逐渐丰富起来,我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高二下学期,我来北京画画。后来,又考取Den Haag服装学院出国留学。每一项决定看起来都在制造家庭矛盾。那个乖孩子跑到哪儿去了呢?父母不理解。其实,他还在这儿,只不过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发现,即使不做好好先生也没关系,该喜欢你的人还是会喜欢你的。再后来,拿奖项、做品牌时间验证了我当初看似很冒险的决定。但是从此以后,我真正赢得了父母的放心。
做设计这一行,其实就是让别人来分享你的生活。所以要有强大的自我,独立的东西,否则让别人分享你什么?当然,这都是有过程的。
在学生时代,我拼命积累知识,有时候疯狂崇拜某大师,比他本人都更了解他的作品。结果自然就是摊开纸,一下笔,发现作品很“大师”,根本没有我自己的东西。那是非常痛苦的,但是,勇敢去面对,冲过那段时间就好了。而面对不同的意见,微笑倾听是一种尊重。但我知道,即使普适的真理,也不一定最适合我。我选择相信自己的直觉和经验。
现在,我把目标看得很淡,享受豁出去做事的感觉。自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顺。这时候,旅游、PARTY、看碟都是消除沮丧的好办法。给倒霉的日子限定一个时期,看它来,让它走。我是不会被击垮的,没有什么事情大不了,以自己最真实的状态面对生活,就是最棒的体验。
“最可怕的愚蠢是惰性”
周海林,CCTV移动传媒大客户部北京总经理。
刚进入职场的时候,我觉得要工作出色。出色是什么?就得一定跟别人不一样,即便一样也要拧成跟别人不一样,好独树一帜,现在想想有些可笑吧?这个幼稚的出发点让我当时的一些方案很短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摔过几个跟头,抹过几脸泥之后,今天,我觉得抛开自我、认真聆听,然后再作判断才是勇敢而聪明的做法——你有没有勇气敞开心胸聆听他人的意见?有没有勇气接受自己还需要努力的事实?我这里说的自我,其实是一种对他人、于自己都无益的伪自尊。
在工作中,愚蠢的表现随处可见,我觉得最要命的是惰性,是纸上谈兵。我身边业绩好的经理人,无论多忙,所有邮件都会在当天回复。一个人的成功和良好的工作习惯是有很大关系的。其实工作不就像开车一样吗,即使一开始的方向偏了,也得开起来才有机会调整。我经常提醒自己:执行、执行、再执行,决不让好机会长时间停在所谓“探讨”或“论证”的层面,错失良机。
当然了,在工作中难免产生不同的意见。比如在制定销售策略的时候,老板很可能提出其他想法,我通常会在尊重对方观点的同时,婉转地表述另外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当场否定。条条大路通罗马,完成一个目标也有许多种可能性,你不能轻易说谁对谁错。当然,提出与老板不同的意见和建议需要勇气,这勇气不是匹夫之勇。勇气来自多年积累的商业经验,还有平时就要进行维护的良好的沟通。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挺微妙的东西,你跟老板争辩,你潜意识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一种不满情绪的宣泄,就要跟他拧着来,还是真就是从公司工作本身的争论?如果是前者,那你的质疑真的是有风险的,而且不小。如果是后者,尽可坦然,不过沟通的技巧还是需要一点点。其实企业管理中高层的职位是很尴尬,也是很考验一个人的职位,可谓上有老,下有小。一味迎合、全盘接受,这倒容易,但我们自己的脑袋存在的意义在哪里?没有耐心聆听,盲目即是否定,只会越走越狭隘。话又说回来,这些道理人人都明白,可做起来,直至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并非易事。至今,我仍在这条路上探索,实践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