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测量:辛苦并挣扎着

fixed" zzz="106465">

   “心怀叵测”?

10月10日,第十五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各种令人吃惊的大数字扑面而来:比如,我国有1600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再比如,目前中国至少有1亿人患有各种精神障碍疾病……

一年一度的吃惊,自然有益于提升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问题在于,这样的大数字有多少可信度?周刊调查发现,中国的心理测量工具居然大多是20年前修订制作的各种量表!从1986到2006,社会变迁何其巨大,那一把把旧标尺还管用吗?用这些标尺得到的大数字,又能有多少准头?

更无论触目皆是的所谓“心理测验”,牵强离奇,哗众取宠,颤巍巍行走在伪科学的边缘。人们都知道特尔菲神庙的那句箴言——“了解你自己”,而庸俗化、娱乐化的心理测验,却像一面面夸张变形的哈哈镜,让人困惑迷离,进退失据。(韩波)

  走进心理测试室

正是由于长期存在的业内偏见和收入落差,不少心理测量人员有了自卑感,好像自己得了抑郁症。这是他们选择“逃离”的最现实的理由。

  收入不如剃头师傅

陈按(化名)打算做一次心理测量。他走进上海某测试机构。挂号处,咨询处,收费处……和一般医院没有什么两样。楼梯口的一块牌子上,画着一个上楼的箭头,写道:成人心理测试。

上楼进屋,屋里是几个穿白大褂的医生。“你找谁?”男医生问道。“我来做心理测量。”陈按轻声回答。“谁让你来的?”男医生又问。“我自己呀,难道做心理测量还要有人指使?”陈按不明白医生为什么这么问,突然加大了声音。

男医生先是一惊,接着问:“你几个人来的?”“我一个人呀!”陈按更莫名其妙了,他不知道这种盘问意味着什么。男医生愣了一下,好像意识到什么,马上改变语气,告诉他先到一楼登记挂号。

值班医生问清他要做人格测试,没有家人陪同,就请他填写了三张表格。

挂号完毕,陈按又敲开了216房间。接待他的一位中年女医生关切地问:“你没有家人陪同吗?”陈按点点头,他注意到,这已经是第三次被问到这个问题了,似乎每一个医生对此都很关心。

陈按被带到一台电脑前,屏幕上显示着几十个栏目,全是各种心理测量量表的名称。女医生点了一下“SCL-90焦虑自评量表”一栏,屏幕上便出来一道题目和5个选择答案。陈按注意到电脑屏幕左上方一个小字:病人自陈量表。“先做这个,做完再说。”女医生就坐到了一边。

100多道题目,陈按一一用鼠标选择答案。做完最后一道题目,电脑屏幕马上显示出“测评结果报告”,总分是192分,总均分是2.13分,陈按不知道这两个数据意味着什么。不过底下还有10个因子的分数,比如强迫症状因子得分是2.50,显示程度为“中度”,“我有中度强迫症吗?”陈按在心里问自己。其他得分比较高的还有偏执因子2.50,显示程度为“中度”,焦虑分子得分是2.40,显示程度为“轻度”。

有意思的是,电脑的左下方显示:测评结果仅供医师参考。浏览了一遍,陈按叫了那位女医生,她走过来打印了报告,然后又打开另一个测评量表,也是一问一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