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岁婴儿的心理发展和教育

fixed" zzz="106423">

陈会昌
《父母必读》杂志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客座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儿童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系、荷兰莱顿大学心理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心理系高级访问学者。

教育要从孩子出生时开始

          100年前,美国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学鼻祖威廉·詹姆斯曾经把婴儿期说成是一个“繁花似锦、匆忙而迷乱的时期”。的确,过去,我们不十分了解婴儿究竟有多大能力。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新生儿和婴儿是非常无能、愚蠢和幼稚可笑的。人们认为,对新生儿和婴儿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生长发育,是长身体,等他们会说话、会走路之后,才谈得上对他们的教育。

     这种观点,西方人一直坚持到本世纪60年代。在此之前,也有很多教育家和哲人提到过对儿童的早期教育,但由于科学研究技术的限制,人们并不知道新生儿和婴儿究竟有多大的心理能力。

     60年代以后,由于心理学研究技术的发展,心理学家发现了许多关于新生儿和婴儿心理能力的事实,一些心理学家在发表他们的发现时惊呼:“新生儿真是令人惊异!”“我们过去太低估新生儿和婴儿了!”70、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投入对新生儿和婴儿的研究中,积累的新资料也越来越多。90年代初期,这种情况引起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注意,在征询了一些权威专家的意见之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决定组织世界上几十位著名心理学家编写一本名为《心理发展知识》的小册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心理学家们的发现告诉世界上所有刚刚做父母的人。

      据我本人的了解和观察,从1987年起,我所参加的十余次国际心理学学术会议上,国外对新生儿和婴儿的研究之盛,确实令人惊讶。每次这样的会议,关于新生儿和婴儿的研究,总有几十、上百项,而类似的研究,在中国从来没听说过。直到1996年我国最权威的全国儿童心理学学术会议上,也没有一篇关于新生儿和婴儿心理发展的研究报告发表。

      那么,在生活实践中,情况怎样呢?我回忆起,在80年代中期,我国曾掀起过一次早期教育热潮,还有些专家、教授办起了早期教育函授学校,专门向家长宣传儿童早期心理发展和教育方面的知识。但这类宣传和教育可谓良莠并存:“良”者,以负责的态度面对广大年轻父母,真正向他们宣传儿童心理和教育的科学知识;“莠”者,有点像江湖医,话说得很过头,如“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商若干分”,“保证早期成材”之类,完全不负责任。

      大概还有过关于胎教的热潮,情况也大致如此。

      中国真正的儿童心理学家,很少有热心投身于这些热潮的,因为他们心里明白:你自己没有研究,拿什么去帮助人家?直到现在,中国还是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原因很明显,做这类研究,要用很昂贵的仪器设备,要掌握很严格的技术手段,包括掌握必要的生理学和医学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而我国大多数儿童心理学工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