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心理治疗与医学背景”(作者:网名-蓝色水晶)一文,对其中提及的一些现象颇有感触,写出来供各位探讨。
文中写道:“2005年X月,湖北省X市男孩许X的父母发现其同性行为,由此被强行送入当地精神病院治疗。而经当地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后收治住院长期数月。经过接触,该男孩思维清晰,对自身问题有明确自知力,未发现任何精分症状,初步判断可能为心理疾病的抑郁性神经症;
2006年X月,上海男孩XX的父母因发现其同性取向,强行送其前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经门诊部医生杨XX在三分钟之内诊断为“性指向障碍”,并称“同性恋是变态,很容易治,我治好过几个了”。经过接触,该男孩对自身性取向有明确而坚定的自我认同,初步分析具备健全人格,并对自身意志和行为有自制力;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发现,那些受到错误精神卫生干预的当事人及其家属都将都将“心理咨询”等同于“看精神科医生”,基本上负责诊断和治疗他们的都非真正“心理医生”。同时,这也更造成人们对整个心理卫生从业人员的误解,继而遇到任何心理问题、心理困惑等不愿意寻求专业心理支持,或者在咨询的过程中产生了阻抗心理,影响正常的心理健康干预。”
无可否认,这种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与中国心理学发展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密切相关,而且由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我国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样把别人的诊断手册拿来就用。所以,目前使用的CCMD-3和国外使用的DSMⅣ有相当的差距。还有各种量表问卷本土化的问题也未很好地解决,主要是缺乏与之相配的大量的基础研究。而且我国现在进入这个领域的人员参差不齐,国人对心理学的认识大都还停留在观望怀疑阶段,以为心理学就是教人如何看透别人的心思,比较玄妙,甚至有人说还不如学学中国的《易经》。因此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心理学家要获得相当的尊重和认同,那么咨询治疗的技术和实验研究都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有足够的理论支持。
作为已经从事和准备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的人员,首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不能说只做咨询就不需要医学、生物学的知识,做心理医生则不能因为有处方权就觉得自己才是权威。其实,只是各有侧重而已,对于社会来说都是有存在价值的。其次,由于工作的对象就是人本身,所以有专业精神、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职业操守显得尤为重要。再次,日常工作中积累的大量数据和案例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大家互相交流合作,才能促进整个心理学界水平的提高。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