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对日本南韩的刻板印象

fixed" zzz="106583">

  [摘 要]此文审视香港人对日本与南韩的刻板印象,结果发现香港人认识日本及其人民多于南韩与南韩人。此研究部份证实了『接触』有助形成正面印象的理论。研究发现香港人对日本人的印象比南韩人的为佳,而香港人对日本及日本人有较多亲身接触。不过,亲身接触与正面印象的关系,会受两地之间的历史事件影响。这个研究亦发现传媒是人们印象之重要来源,电视尤其重要,之后便是报章、杂志以及电影。在所有的人际渠道中,朋友及同事是最重要的印象来源。

  【论文关键词】刻板印象;印象;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接触』理论;印象来源

前言
人类倾向简单地理解事物,这个事实导致抽象观念的出现。人们面对日常生活中各类事项时,一般只能抱持简单的印象。据 Merrill (1962) 所说,印象 (image) 与 “刻板印象” (stereotype) 或 “概括图象” (generalized picture) 是同义的。刻板印象是一个合成的印象,它代表个人或政府的主要特征。Boulding (1956) 认为只要有国族在意其它人对他们的看法,不管此看法是否正确,它也能引起友善或敌意的行为。
Merrill (1970) 指出,欲去除刻板印象或概括图像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是日常生活中与其它人沟通的基本元素。 若我们能认识到对其他人的印象存有偏见,这对文化间的沟通将更正面。我们要将其它人的印象带到意识层面之后,才能够认真的谈论、批判及审视其成因。了解这些印象的来源及成因后,我们在接收、制造与传递这些印象时,当能更小心谨慎。在了解刻板印象的来源及成因,不但有助我们更审慎地接收这些观念、亦能令我们更小心地创造及传递它们。

此文无意寻求方法去除不正确的印象,它只是希望帮助人们认识他们对其他人的不全面看法。
印象与刻板印象的研究
印象与刻板印象的研究于五、六十年代十分普遍。但是,刻板印象的研究在得到少许突破后,在七十年代便沉寂下来。 刻板印象这一词语可以追溯至 Walter Lippman (1922) 二十年代的经典著作 Public Opinion。 Lippman于此书中认为 『我们不是先看见,然后确认;我们是先确认,然后才看见。 …… 我们认识的,都是从文化中的固有形态里提取的一些见解。』
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可追溯至Katz and Braly (1933) 于三十年代时,关于种族成见的研究。他们在100位普林斯顿大学生的研究中发现,学生在形容特定的种族时,有高度的一致性。 例如85%的学生认为黑人是『迷信的』,同时78%认为德国人是『科学的』。 在之后的多年中,有数以百计的研究是关于印象与刻板印象的。
Merrill (1962) 在研究十份墨西哥日报对美国的印象之后指出,『印象』与『刻板印象』是同义的。它是一个合成的印象,表述个人或政府的主要特征。 Boulding (1956) 认为只要某一国族或社会在意其它国家对它的看法,这看法是否正确根本无关宏旨。 Unesco 于五十年代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人们对国家的刻板印象。 此问卷要求被访者用不同的形容词,描述一个种族的人。 这些形容词包括 『勤奋的』、『聪颖的』、『自负的』、『注重实效的』、『不可一世的』、『慷概的』、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