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夜晚,一个大学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门前久久徘徊。恰逢周日,中心里没有老师值班。这位大学生最终没有找到可以倾诉的对象。记者看到这位学生在中心留言簿上的留言:“今天我在这儿逗留了很久……悲伤还在积累,这是很痛苦也很危险的……”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也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
“1万多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我俩管”
――一位老师感慨心理健康辅导人力不足
“1万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我们两个管,困难可想而知。”
中国传媒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阴军莉老师介绍,中心目前一共有两个专职教师,都是心理学硕士。另外还有5个来自北大和北师大的心理学硕士、博士研究生担任兼职老师。
在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现有4名专职心理咨询师,其中3人具有硕士学历,同时还聘请了9名兼职咨询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先后有近600名学生主动来到咨询中心进行心理咨询。
相对而言,北师大心理咨询中心规模更大,“我们咨询中心有7个编制,也就是说可以有7个专职人员,目前到位6人,其中3人是博士,兼职的有7人”。中心副主任聂振伟副教授统计,目前平均每个月来咨询的有100多人,这还没算上团体咨询的人数。
据介绍,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常常被归在学生处、党委或者团委下面。“这会导致心理干预的专业性丢失,工作的目标也难以明确。”有专家评价说。
北师大现在已经把心理咨询中心独立出来运作,在1999年之前,它还是归属于学生处,聂振伟当时正是学校学工部副部长,“独立出来的(心理咨询中心),目前在全国可能不会超过5个”。
在记者走访的高校中,心理咨询人员很多都是思想政治老师和学生干部出身,几乎都有着硕士以上学位和心理学专业背景,一小部分人通过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心理咨询师资格鉴定考试。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高文斌副研究员认为,“凡是通过考试的人,从章程上讲,都可以开始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但一些高校心理咨询人员则认为,为大学生们做心理咨询的要求应当更高。聂振伟说,“这个工作更需要通过个案积累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