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天联合发布2011年社会心态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该蓝皮书是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主编的有关社会心态研究的第一本年度报告,运用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等多种方法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态势,从社会感受、价值观点、行为倾向等方面对生活压力感、社会支持感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社会心态未来发展态势进行了展望。
2011年《社会心态蓝皮书》(1)
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动力呈现多元化
子女发展期望排首位,个人自主意识日益彰显
蓝皮书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形态出现了新样式、新格局、新品质。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显得生机盎然、活力四射、丰富多彩、昂扬向上。当代中国人生活形态变化的背后有着强大的生活动力,呈现相对稳定的多元化格局。其中主要的九个生活动力依强度渐次排序为:子女发展期望;个人利益追求;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人际优势;追求一生平安;尽力做好本分;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作贡献;追求生活情趣。
蓝皮书认为,子女发展期望排在首位,追求家庭幸福排在第三位,追求人际优势位列第四,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影响甚大。事实上,中国人历来将子女看成自我乃至家族的延伸、扩展,人际关系则是最原初、最直接、最重要的社会认同来源。
而有意思的是,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动力格局中,个人利益追求赫然位列生活动力强度排行榜的第二;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个人生活情趣两个生活动力虽然分别位列第七、第九,均达到“比较认同”的水平。
蓝皮书认为,将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个人生活情趣与个人利益追求关联起来看,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动力格局可以说是彰显了一种鲜明的个人自主意识。这种个人自主意识的彰显既是当代中国人生活动力格局的一个重要特质,也是中国人生活动力的一个巨大变化。其意义在于,几千年以来一直强调“重义轻利”、“崇公抑私”的中国文化可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个人利益追求、实现自我价值、追求生活情趣为代表,一种公开的、明确的个人自主性追求业已构成当代中国人生活追求的一个主旋律。
蓝皮书同时指出,当代中国人在生活动力上的个人自主意识并未掩盖、削弱其社会责任意识。事实上,为社会作贡献这个生活动力的强度同样达到了“比较认同”的水平。也就是说,当代中国人在生活动力上的个人自主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非但不是绝对地相互冲突,反而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促进关系。
蓝皮书最后指出,以新时代的社会约束为前提,在个人自主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之间合理、正当地碰撞、分界、交汇、融合,当代中国人或许将揭开公私关系乃至个人与社会关系上的崭新篇章。
京沪穗三市市民社会信任度偏低 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
对政府机构信任程度最高,商业行业最低
蓝皮书指出,2010年,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市市民的调查结果显示,三市市民总体社会信任属低度信任水平。其中,居民对政府机构的信任程度最高,对商业行业信任程度最低;上海和广州两市的社会信任状况略高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