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年龄是从人离开母体、呱呱落地之日计起的,然而,作为人生起点的零岁并不是一个真实的“零”。人的生命的真实零点始于母体受孕的那一刻,生命的第一个空间是神秘的、黑暗的,然而却是足以使生命获得所需一切的“子”之“宫”。人在出生时已具备了由遗传以及母体独特环境相互作用而生成的个体的丰富的一切,而这一切对婴儿乃至他的人生都有自己的意义。父母是新生命的孕育者。为了不造成因自己的无知而使新生命带着遗憾和缺陷、乃至无可弥补的损伤来到人间,每一个父母都应懂得优生的知识,让每一个有可能来到世界的生命都是健康的。为此,我们在开始谈及人生第一期——婴儿期的特征与教育前,先要简述一下优生与胎教的问题。
优生是遗传学中的研究课题,教育学谈及优生主要是为了改善人的先天素质,因此,不谈机理,只讲条件与要求。
为了保证人的先天素质的健全,首先要注意的是防止遗传病。据1986年的统计资料,在我国新生儿中,有2%~3%有各种“出生缺陷”,其中80%是由遗传造成的。在15岁以下死亡的儿童数中,40%是由各种畸形、遗传病或与遗传有关的疾病所造成。而在智力低下的患者中,80%与遗传因素有关。就此三个数据已足以引起每一个关心—中华民族新生一代素质的人的足够重视。为了防止遗传病的增加乃至局部性的漫延,每个成人除了加强防病意识外,还应在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以及在遗传咨询、婚前咨询与生育咨询等方面做出认真的努力。从道德的角度看,可以把此作为人道主义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已经生存于世上的残疾人,人们应给以关心、尊重与帮助,这是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防止新的因遗传病而导致的残疾人的出生,应该说是积极意义上的人道主义。
今日世界的生命科学、技术尖端的发展,已不满足于对遗传疾病的消极的预防与治疗,而是试图把握影口向遗传的因素以及生命形成的规律,在新生命的孕育期内实现体现人的意志的优选。1953年世界上第一个人类“精子库”的建立,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的诞生,都反映了这种追求。周期学,尤其是有关个体生命活动各类周期的研究又使人有可能计算每对夫妇的最佳受孕期,从而能使提高新生命的先天质量的愿望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的自身的自然再生产踏上了从自发向“设计”、“制造”迈进的艰难历程。人想用自己的智慧来改善人的生命自然体的质量。这是整个人类的自我意识提高的又一表现,是更为积极意义上的优生意识。
“胎教”这个名词早在我国古代就已存在,但并未作过科学的研究与解释。随着人们对胎儿。研究的深入,胎教的问题已提到应该用科学的方法,而不是用经验的方法来证明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的议事日程了。目前的一些研究已提供一定的事实证明不仅孕妇在孕期的营养、健康及服用的药物对胎儿的生长有影响,而且她们的心情、所处的环境质量都会对胎儿的生长产生影响。有些研究证明胎儿对外界的刺激会作出反应,并有胎儿型的记忆存在。还有人认为听音乐对胎儿的发展有好处。自然,胎教并不等同于听音乐。这只是反映了人们的探究。从科研的意义上看,这个领域还属于基本上未开垦的“处女地”,未来的教育家可以作这方面饶有兴趣的“开垦”。到目前为止,胎教主要指孕妇自我调控身心的健康与欢愉,为胎儿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指给生长到一定时期的胎儿以合适的刺激,通过这些刺激,促进他的生长。总之,胎教对于人的发展来说是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