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fixed" zzz="184652">

  个体渡过了色彩斑烂和无忧无虑的幼年期以后,就跨人了人生的奠基阶段——童年期。

  童年期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美好的。它是人的生命中一段颇为清新纯净、天真无邪的时期,是一段充满生气、不知烦恼的时期。提起童年,就会使人联想起金色、明亮、温暖、闪闪发光。自童年期起,人对自己生活经历的记忆较清晰而系统了。一般地说,人对童年的回忆总是温馨而富有情趣的,不管这个童年是在茅草屋里还是在大洋楼里渡过。

  童年期一般与学龄初期相吻合,自6、7岁到11、12岁。在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里,儿童从这段时期起开始学校生活。在此,我们以在校儿童作为分析的对象。把童年期称作人生的奠基时期主要指两个方面:童年期是培养社会各种人才所必经的奠基时期,同时也是为个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时期。正因为如此,蔡元培先生高度评价为童年期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小学教师,在他 看来,小学教师其责任比大总统还大。

  (一)童年期的年龄特征

  童年期的总特征,从发展速度上看,这是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儿童的身体缓缓生长,心理上一般也没有十分尖锐的自我冲突。从发展的性质上说,儿童开始掌握积累人类文化的主要工具书面语言。借助于书面语言与学校,儿童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地学习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与知识,开始较有目的地认识外部世界。他们对外界的认识不再满足于“周围”这一范围,另一方面,童年期是儿童承担社会义务的起点。学习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并要受到他人的评价,经受选拔,它表明完成这种活动是社会的要求,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此外,儿童在童年期的交往范围扩大,他在不同的活动和情境中属于不同的群体,担任不同的角色。综合上述三方面,我们把童年期看作是儿童超越家庭范围的社会化的起始阶段,也是儿童因角色、活动、他人评价的多样化而引起的对自发形象反尽的开始时期,或称为整体性的自我意识的萌生时期。

  由此可见,在童年期,身体的发展并不明显。 12岁的儿童大脑的重量已与成人相差无几。身高、体重逐年稳步发展、整个体质向增强的方向发展。然而,相对于小学生要承担的、尤其是小学一年级时骤然增加的、陌生的学习任务,儿童的各种器官及其功能状态还是较脆弱的。这向教育提出了保护儿童健康的任务童年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与幼儿相比,儿童的认知不仅有量的丰富,而且有质的变化。在认知来源上,发生了由口头语言、形象实物为主逐渐过渡到以书面语言、不用实物伴随的概念为主,在认知过程方面,由情景或表象相随的认知过程逐渐变为经验归纳型的过程,同时无意识的、自然情景下的学习也逐渐失去了为主的地位,由有意识、有目标的、在专门的学习环境中有教师指导的学习来代替。这一切促成儿童对世界的认识从日常经验向科学概念转化,由逐个掌握个别、分散的知识向掌握系统化的知识过渡。在儿童的头脑里逐渐形成了一个外部世界的概略图。认知方面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儿童在道,德认知方面有较大的发展,他们逐渐理解社会的道德规范,根据行为的实际效果或用这个规范来评价别人的行为与思想。并由自己对他人的评价,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逐渐转向自己对自己行为的道德评价。然而,在这方面,儿童的认识与实际行为还不能做到完全一致,无论是对外部事物的认知,还是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儿童还都带有情绪色彩,也没有达到高度抽象的水平,总的来说,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