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孩子-将健康快乐还给孩子

  豆豆是一个5岁的女孩,仅游泳就会4种姿势:蛙泳、仰泳,等等,这些都是游泳班上学的。她还学英语,拉二胡、小提琴,跳舞、唱歌......

  今天有太多小朋友像豆豆一样,准备集十八般武艺于一身。豆豆妈认为人身上具备多种潜能,不试试怎么能挖掘出来?她要让孩子什么都学一点,一件民乐器,一件西洋乐器,游泳、舞蹈、围棋......,一样也不能少。

  花这么多钱上培训班,父母撑得住吗?豆豆妈说,他们夫妻月入3万元,比起小时候自己父母收入只有300元,现在可是多太多了,花点钱在孩子身上根本不算什么。问豆豆什么是健康快乐的孩子?她怯怯地说:“小孩子乖的时候,大人要让她玩一会儿。”豆豆想的玩,可不是妈妈脑子里的各项技能。但这个玩对她来说是稀罕的,要用“乖”来交换。

  强强,一个10岁的男孩,已经是电脑高手,他妈妈正想让他给自己的公司建一个网页。强强不喜欢上学,常常说肚子痛,请假不去学校。他喜欢玩PSP,掌上游戏。可是妈妈每天只让他玩半小时。他生气地对妈妈说:“你的表快,没到半小时就不让玩了。”强强认为,快乐的孩子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强强妈疑惑了:我的孩子正常吗?

  玩成了问题

  在豆豆心里,游泳、跳舞都不算玩,因为有老师教,有妈妈陪。而强强喜欢一个人玩电脑,因为他周围没有玩伴儿。对今天的孩子来说,“怎么玩”成了问题。

  如果不问孩子,我们真不知道孩子的最大心愿是玩。生活在这么一个前所未有的富裕环境中,我们这些成年人原本以为他们非常幸福。我们小时候可没有这么丰富多彩的生活,到哪儿去上舞蹈班、绘画班!可另一方面,我们又为今天的孩子惋惜,我们小时候拥有他们无法想象的玩耍的自由。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奥数班、英语班,楼前楼后到处都是小朋友,大家一块玩。玩从来就不是问题。

  近来的新闻报道中不时出现有关孩子健康的新名词,比如“抽动症”,那是因为孩子缺少玩伴儿而表现出来的症状;“学校恐惧症”,孩子一上学就发烧、呕吐......总之是缺少玩造成的。原来玩竟然如此重要。

  “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生命”,著名教育家孙云晓这样认为:“因为孩子的新陈代谢快,生长快,必须不断地玩,释放能量。而且玩还是儿童特别重要的学习。玩的时候,孩子充满了创造性、体验性、合作性。”所以他认为,“玩童”是健康儿童的第一特征。

  可是,有些父母和老师却在制造“童年恐慌”,以为不上开课多的幼儿园或小学,孩子就一辈子没有前途。父母偏颇到只抓学习,让孩子没有玩的时间。

  在孙云晓看来,小学以前的阶段,对孩子最重要的其实是:自由玩耍,养成良好习惯,多运动,有好奇心,小学以后才能看出潜力。明智的父母需要掌握平衡成长法,该玩就玩该学就学,放得开收得拢。

  爱也成了问题

  父母要做到平衡谈何容易。不仅玩与学的平衡难掌握,爱的平衡也很难掌握。看看我们周围,多少小孩都叫“宝宝”,小时候是“小宝”,大了是“大宝”......

  有个妈妈常叫她6岁的女儿“小公主”,可是在女儿眼里“妈妈不够温柔,比她温柔的妈妈多了。”这些“小公主”、“小皇帝”都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来的,想不爱都难。

  教育研究专家王东华发现了我们社会一个独特的现象:多生子女时代,孩子都是“恋母”、“恋父”情结,现在变成父母的“恋子”情结。以前做寿,都是为家里的长辈,现在是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给几岁的孩子过生日;以前家里摆在最醒目位置的画像或照片都是家里老人的,现在的家里面,“供奉”的全是孩子的明星照。王东华幽默地说:“退回一百年,你去跟曾国藩说给10岁的孩子做寿,肯定被赶出家门。”

  以前养孩子是只要孩子饿不着、冻不着,不让大人操心就行了。一般人也都知道,“泡在蜜罐里的孩子长不大”。可是,今天的孩子全部是独生、独养、独享,自然而然被包围在“爱”中。做父母的面对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怎样打破这个“独”字,变“独养”为“群养”,变“独享”为“分享”?把爱藏在心里,严放在嘴上?无数的教育难题摆在父母面前。

  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心姐姐”卢勤提醒父母最应该注意的是:别把孩子太当回事儿,别太在乎。你就把他/她看成一个生命,独立的,给他/她空间,别老把他/她当成你的一块肉。

  花儿自会开放

  “别太在乎孩子”这在今天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要求。父母不是把财力、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了吗!看到父母们比赛一样地给孩子花钱,我们不禁要问:父母给孩子的到底是什么?

  儿童教育专家兰海女士告诉我们,她即将出版的新书就叫《爱他就给他一个世界》。她认为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练就他/她的翅膀,教给他/她生存的能力,保证他/她没有你也能幸福地生活。

  这同法国心理学家帕特夏·萨龙(Patricia Chalon)的观点不谋而合——萨龙在一本书中写道:“父母能给孩子的,一是坚实的根,二是高飞的翅膀。”

  教育专家喜欢用高飞的海鸟或盛开的花朵比喻孩子的成长。不管哪种,孩子是成长在家庭这块土壤里的。父母的关心就好像养分,土质若是肥沃,养分若是充足,孩子的根就会扎得深,花儿就会开得灿烂。

  种子播下去,发芽、生长、开花,这个过程需要时间。父母一边浇水、施肥,一边静静等待。幸福的孩子是能够随着自己的节奏,经过不同的生长阶段而成长的,就像花儿也要经历四季才开放一样。

  健康孩子的成长还是一个同父母渐行渐远的过程,是从对父母的依恋到分离的过程。父母能做的就是,“引上路,送一程”,当好后勤,保证花儿绽放,又不让花儿缺水。这样,孩子一步步地脱离父母,又不会迷失方向。

  没有谁生下来就会做父母,都是在实践中学习。并且今天的父母一生只有一次养儿或育女的机会,犯了错误连下次改正的可能都没有。对孩子来说,他/她无法选择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如果他/她恰好遇到娇惯溺爱或放纵不管的父母,他/她的未来岂不是全毁了?其实不然。生命的生长是个神奇的过程,每个花匠都知道:即使经历最严酷的霜冻,花儿依然会绽放。

  火暴银屏的《家有儿女》

  今年暑期,各个电视台最热播的电视剧当属《家有儿女》。主演宋丹丹带着一个离异重组的家庭,上演了一幕幕欢乐无比的喜剧。这个戏里最有看点的地方是家里的3个孩子:母亲带过来的儿子刘星,父亲带来的女儿夏雪和儿子夏雨。

  3个孩子性格各异:老大小雪学习科科拔尖,奥数、作文、演讲比赛,只要能数得出来的,她都得第一,得了第二还会沮丧半天;老二刘星学习门门不灵,100分的考试他能得2分,可淘气的聪明劲儿却令人叫绝;老三小雨一会儿跟姐姐好,一会儿又是哥哥的同谋。他们3个常常把家里搅得天翻地覆。当然,他们的父母很宽容,有时也参与他们的胡闹。邻居严格教子的家庭对此很不解,叫他们家“自由市场”。

  这样一个家庭组合今天实在难得见到,大人小孩看了没有不羡慕的。3个孩子朝夕相处的情景,让我们想到了社会学上的一种观点(据孙云晓介绍):父母好比医生,孩子是病人,兄弟姐妹是护士,病人经常与护士在一起。只有出大事儿的时候,医生才出来。而我们今天的独生子女家庭,没有护士,医生整天同病人呆在一起,由此产生的问题,一个是孩子娇惯,一个是成人化。小孩周围都是大人,说的都是大人话。

  另外一个启迪,我们重温了“龙生九子,子子不同”这样一个典故。当然,这几个孩子严格说来不是同一个“龙”的儿子。小雪因为学习好而远近闻名,可刘星却是因为淘气。在电视剧中,我们没有看到刘星有任何要向小雪看齐的企图。他们完全不一样,但他们都可爱,都有美好的品德。可是我们今天的父母,自己的孩子明明是刘星那样的,却一定把他往小雪那个方向扭。这的确有点强“刘星这样的孩子”所难。

  有人评论这个电视剧不现实,因为没有这样的家庭。不过,也有人说,宋丹丹是通过这部电视剧,探索教育孩子的方法。

  健康成长的儿童什么样?

  ◆ 卢勤(著名的“知心姐姐”,写有畅销书《告诉孩子,你真棒!》等)

  他/她是一个乐观的孩子,心态特别好。心态决定成败。快乐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感受到的。人要有感受快乐的能力。有的人总是感受负面的东西,认为什么都太糟了,周围的人、环境都太糟了,这种人永远不快乐;而有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儿,都能说“太好了”,环境再恶劣,他/她也是快乐的。

  知心姐姐送给孩子们的礼物是3句话:面对生活,微笑着说“太好了”;面对困难要勇敢地说“我能行”;与人相处要主动说“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 概括起来就是“乐观/自信/爱心”。

  ◆ 孙云晓(《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写有《忠告天下父母丛书》等)

  健康的儿童,首先应该像儿童,不应该像大人。他/她一定是非常喜欢玩的,甚至是喜欢淘气的,天真的,傻傻的,好动的,好奇的,精力充沛的。

  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我给健康人格归纳5个指标:自信心/友善/责任感/自我管理/一定的抗挫折能力。这样的孩子就是健康的孩子,健康的人格。我认为衡量人最重要的标准是人格。这5个指标反过来就是不健康的人格:自卑/冷漠/没有责任感/生活不能自我管理/脆弱,不能承受挫折。

  ◆ 孙瑞雪(中国最早实施蒙台梭利方法的教育家,著有《爱与自由》一书)

  正常化的儿童就是健康的。这样的儿童处在自我建构的状态,能够在成长中按照自己的内在意愿,发展自己,获得轻松感、满足感。他/她的面部神情是平静和谐的,肌肉是流畅的。准确地说,父母若不过多干涉,孩子自己获得成长的满足,都可以达到这种状态。

  我们教给孩子的规则有3条,很简单,一生都受用: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我们也把这个规则教给家长,保证儿童获得社会一员的规范。依这个规则成长的孩子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能与人进行深入交流。

  ◆ 王东华(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发现母亲》的作者)

  我同一些优秀父母有过接触,发现几点共性的东西。阳光孩子来自阳光家庭,是阳光父母亲结下来的果实。从这样家庭里出来的孩子,是自足/安详/坚定的。

  这样的孩子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不那么疯疯癫癫,都很沉稳,有自己的主见、想法,有自己的目标。做什么事情都一是一,二是二。而不幸福家庭出来的孩子,五官长得都挤到一块去了。

  ◆ 兰海(北京上濒教育首席专家)

  首先他/她会觉得活着很有意思,很喜欢每天早上睁开眼睛的感受,然后发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有用的人。孩子可能不理解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她期盼每一天的到来,这是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很重要。有些孩子害怕第二天的来临,“要上学,我讨厌上学”,然后生病吧,不要去学校。这是教育者最大的悲哀。儿童已经把学校视为狼虎,宁肯生病也不要去。

  ◆ 郑渊洁(著名童话作家,创造了皮皮鲁和鲁西西、舒克和贝塔等童话形象)

  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会对世间的一切充满了爱心,有尊严和自信,富有想象力。我在养育儿女上的心得就是:把孩子和爷爷奶奶放在一个级别对待——孝顺,像鲁迅那样俯首甘为孺子牛。像爷爷奶奶一样对待,指的是充分尊重孩子。家长要做的是鼓励、赞美和欣赏。中国儿童独特的一点在于,还没有熟练掌握母语的时候,就被强迫学外语。

  《他们影响了1亿家庭——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十大家教主张》

  王东华、卢勤、孙云晓、刘卫华(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周弘(卓有成就的聋儿周婷婷的父亲)......这些名字对有孩子的父母来说已经耳熟能详了。如果你面对孩子教育手足无措的时候,这本书是个很好的选择。本书的编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陈建翔博士,他把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教育主张罗列开来,相信总有一种适合你。

  主编:陈建翔 北京出版社 2005年
  定价:25.00元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