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心理学认为,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那只是一种由于不安全感而滋生出来的坏习惯。习惯是可以改变的,那么,我们也可以改而选择积极、健康的思维方式。当然,要改变一个已经被重复演练多年的思维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此向您推荐几种实用、科学的帮助建立积极思维习惯的方法。期待着您的不懈努力行动,来让改变发生!
一、“幸福行动” 激发积极情感
我们的情感、思维和经历都是相互联系并同步发生的。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研究发现,幸福行动可以激发积极情感,并且有助于人们用积极的想法取代消极的想法。她在《幸福多了40%》一书中向大家推荐了12项幸福行动:
1、表达感恩之情:为自己拥有的一切表示感恩——向亲密的人、没好好感谢过的人表达感激或者心存感激,也可以把这种感受写入日记。
2、培养乐观心态:将想象中最美好的未来记录下来;不论何事都尝试去看好的一面。
3、不多虑、不攀比:采取行动(如分散精力法)减少为愁事费心费神;不与他人攀比。
4、多行善事:不论是对谁,用什么方式,做好事多多益善。
5、发展关系、培养感情:选择一段需要加深的感情作为培养对象,投入时间与精力去治愈伤痛、培养感情、巩固感情、享受感情。
6、增强应对技能:尝试不同方法,克服困难,战胜压力与痛苦。
7、学会原谅:对于伤害过你或冤枉过你的人,通过写日记或写信的方式消除气愤和怨恨。
8、多做让自己全身心投入的事情:让自己忘我地忙起来,做些有挑战性和有吸引力的事情。
9、享受生活的乐趣:静心体会生活的乐趣和美好。用心灵、画笔、文字、交流回味生活中的动人时刻。
10、锁定目标、不懈奋斗:选择1~3项重要目标,一心一意为之奋斗。
11、心中有信仰、精神有依托:阅读、钻研心灵主题书籍等。
12、强健身体:进行体育锻炼,经常冥思、微笑和大笑。
二、突破思维框架 转变消极信念
我们所有的想法背后,都潜藏着我们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的思维框架。这思维框架就像摄像机取景框。在同一个宴席上,有人会拍下美酒佳肴、欢歌笑语,见证和记录所有美好,也有人会拍下宴席边的争吵、地上的烟头果壳,认为真相是人性丑恶面而无处不在。
要将让人气短的消极想法,转化为鼓舞人心的积极信念,可以去留心并善用我们看待事物的框架。
■ 改变聚焦点
聚焦于问题时,容易去想:这是谁的错?怎么又出了问题?为什么永远做不到100分?
聚焦于目标和资源时,容易去想:我们已经做到了什么,还要找到哪些资源和支持,还需要做的是什么,等等。
【示例】
抱怨:我很久没有开心过,很久没有真正舒心过。回应:那上一次很开心、真正舒心是什么时候?当时怎样做到的?
对于“做这些没用,改变不了世界”的感叹,可以尝试改变框架聚焦点:如果不单是关注外部世界,等着环境和别人改变,你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吗?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
■ 情景换框
事物本身没有绝对好坏,而要看在什么情境下发生。改变框架所在的背景情境,也会改变信念。一场大雨,会让想去野外烧烤的人扫兴;而久旱地区的人们则高兴得不得了。
【示例】一位父亲抱怨青春期的女儿不听话,咨询师直接问他:如果你女儿在外面遇到图谋不轨的男人,那时你觉得她不听话好还是不好?——父亲顿时发现,孩子“不听话”本身,不是问题关键。
■ 意义换框
摄像机会忠实记录取景框的景色,不评判,不扭曲变形。活生生的人则会不自觉地为框架里的内容赋予各种意义。
【示例】请人帮忙被回绝时,常见反应是当作自己的失败,沮丧地认为“我真是不受欢迎”。可以学习去理解:别人没能力帮忙或不想帮忙,都很正常。一番好意对方没有接受时,常见反应是痛感“好心被当成驴肝肺”。可以学习去理解:别人有权作出取舍,也有能力和潜力为他/她自己作最好的选择。
■ 改变框架大小
框架所包含的时间、地域、人群多少,都属于框架大小。
【示例】难过时,可以自问:如果10年后倒回来看,这事对我有多重要?面临多个选择难以取舍时,可以设想:我希望5年后怎样生活?眼前哪条路更有可能通向那里?
■ 超越框架
放下原有的思维框架,更加真实生活。
【示例】小A在反复琢磨这件事有困难、挤不出时间、失败了怎么办、别人会怎么看时,忽然警觉:所有想法都只在让我回避这件事;而我需要的,是下决心去面对现实!小A醒悟到之前所有想法的本质是在逃避的过程,就是对原有思维框架的超越。
三、自我赋能 发现生命正向能量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经验中的专家。”焦点短程治疗师深信这一点。这种以赋能为导向的治疗方法致力于帮助我们找到对抗问题与困难的能量,提升一个人主动掌控生活的能力。它认为,个案来到治疗室并不是带着问题来寻求协助,而是已经带着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个案往往不知道自己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学习以下咨询案例中的提问方式,用于日常生活的自我对话中,可以帮助我们自己找回被问题夺走的能量。
【示例】小楠很要强,不但在工作岗位任劳任怨,家里家外都是一把手,夫妻感情让人羡慕。可是最近老公事业遭遇挫折,经常发无名火,甚至大醉而归,小楠感到很痛苦,不知如何是好,于是神情沮丧地走进咨询室,讲述了自己面临的情况。
咨询师:“感觉你最近日子过得很不容易,不知道你是怎么帮助自己熬过来的?”(因应问句)
解析:我们容易钻进负面情绪的阴霾,而忘记了自己能撑住、不放弃也是了不起的态度,是在帮自己,而且从中有时也可能找到帮助我们坚持下去的方法。痛苦难捱时候,不妨问问自己“我做了些什么没有让情况更差?”,那些答案可能是稳定现况的有效行动与资源。
咨询师:“如果1分是最差,10分是最好,现在你会给你和先生的关系打几分?”(评量问句)
小楠:“大概6分吧。”
咨询师:“怎么说会有6分?”(评量问句)
小楠:“有几次他发完脾气也会觉得内疚,虽然不说但是会多帮忙干家务。”
解析:生活中难得会有满分。遇到困难时,不妨用打分的方式评定一下自己的现况,哪怕只有3分,我们依然可以问问自己“是如何做到的?”,可以找找“成功的部分在哪里?”
自信的建立,就是从这一点点的积极面开始。
咨询师:“那几次是什么样的情况?”(例外问句)
小楠:“他发完火以后,我没有跟他争吵,我只说我很伤心……”
解析:别放弃任何一点小小的例外。回看你正在遭遇的问题,即使它们依然顽固存在是不是也有“什么时候程度没有那么严重?频率没有那么高?或者后果没有那么严重?”小小的例外本身可能就蕴含着缓解甚至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向的波动哪怕只有一点也是不一般的奇迹。别忘了再追问一句“那时你又做了些什么不同的事情?”。
咨询师:“哦!那可不容易,我很好奇你是怎么做到的?”(三重赞美)
小楠:“我觉得老争吵伤感情,我只是希望他知道我心里到底是怎么样的。”
咨询师:“看起来说出你的感受还是有作用的。”
小楠:“嗯。”
解析:别小看了自己,几句普通的话语你也可以成为自己和别人的充电站。三重赞美分3部分:一是表达惊讶,比如“哦!”、“真让人印象深刻”;二是声明这有多困难,“那可挺难得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三是要求解释,“你是怎么做到的?”。这里,赞美不再流于形式,而从赋能转向行动。
四、ABCDE思维监测 挑战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生活中出现问题时,人们总是习惯地认为是外界的负性事件引起的,但理情行为疗法创始人艾伯特·埃里斯认为,事件只是提供了一种刺激,而人们对事件的不合理信念才是引起消极情绪反应、行为后果的真正原因。他发明的ABCDE自我辩驳法,帮助我们挑战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长期坚持,可以改变习惯性的消极思维,强化正确积极的思维。
A(Adversity)负性事件:刺激性事件。
B(Belief)信念:对事情的想法或解释。
C(Consequence)后果:情绪反应和行为后果。
D(Disputation)辩驳:与自己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质疑。
E(Effect)效果:积极的情绪和行为。
那段时间,我失去的东西太多,家人、朋友都觉得难以接受。但是我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我去了另外一家公司,只待了半年又离开了。因为我恐惧回到那种生活状态。如果是现在,我也许不会以“离开”这样激烈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父亲去世后,我放下北京的工作,在家乡整整陪了母亲两年,也去尝试生活的其他可能性。在寻找中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真的相差太大了,做商品和做文化冲突就特别厉害。我渐渐看开,明白了爱人跟我讲的,接纳差异的存在。我爱人改变我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待事情的方式:不是你不认同的事情就都是错的;没有对也没有错,有的只是差异。以前做事情我会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一定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现在不了。
做出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欣赏。一次大学同学聚会,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每个人夸一句别人,不许重复,一定要举出证据。结果大家都没想到自己身上有那么多优点是被别人欣赏的,原来我的这个特质别人是用那个角度来理解的!那天大家特别开心。我也把这个思考带到工作当中。比如我们在做林海音的一个绘本,《请到我的家乡来》。一开始所有人都觉得好愁啊,画图的是台湾的老师,在这边没有名气,书里字又比较多。我就告诉大家,我们不回避缺点,但看困难的更多想法是怎么克服它,然后挖掘它的价值。我问编辑,如果你觉得它有优点,优点在哪里?最后,那么大的一个白板,全部列满了,信心一下子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