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工具让心理介入有效促成交易

fixed" zzz="184859">

作者:钟震玲

读者提问:“很多时候客户是在彼此关系还不够深的时候就很公式化讲出开头那段话的。我们应该如何将之利用起来,作为成交邀请呢?”他思索片刻后,用提问的方式给出一个自己不确定的答案:“如果直接从产品说明跳到客户个人状况上,会比较唐突吧?”

  在这里,请允许我借用心理学工具——介入,来对客户关系的建立、发展,并形成的成果进行说明,以回答这位认真读者的问题。尽管在现实的销售过程中,这并不是一个单向、线性的过程,影响最后的成交因素往往错综复杂、不一而足。越是大宗的买卖交易,最后影响成交的因素越多。可不论在哪种销售情境下,心理介入绝对是值得学习,而在实践中却长期被我们忽略的重要销售心理技巧。

  介入在此意味着:销售人员通过语言、行为、广告等外在因素,营造某种特定的销售情境,干预潜在客户的思维模式,让客户意识到采用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必要性与紧迫性,从而产生购买行为的销售过程。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普通销售人员与优秀销售人员的不同之所在。普通销售人员往往会过早介入,基于自己的目的急于与客户建立关系。可惜的是:当其时,客户未必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他们往往本能地处于高度防御模式中,对外来信息可能引起的改变非常抗拒。当客户处于防御模式中时,销售—客户间的关系是“你—我”的对立关系,客户本能地躲在他们树起的心墙后面。他们会认为:销售人员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才要把商品销售给我。

  而真正优秀的销售人员除了懂得判断真正的潜在客户前提下,往往更能把握销售介入的时机、火候、方式。他们往往并不急于向客户介绍产品,而是关注、好奇客户这个人。

  在我所主持的培训实操中,学员自己也会观察到他们抬呼客人方式的不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中的差异与不同。

  菜鸟新店员总是在客户进入店面后,就开始喋喋不休、毫无重点地进行销售,陈述各种商品优势,却忘记了关注客户这个人的需求。这样的强势推销很容易引起客户的反感,他们往往在销售灼热目光、流利语言的攻势下,匆忙地环绕一下产品,就走出店面、退避三舍。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从潜在流失客户身上解读到“你讲的都很好,可是跟我没关系”这样至关重要的、毁灭成交的信息。销售人员掉进了自己挖好的陷阱里面,还洋洋自得于自己炫耀表演性质的产品说明、介绍。这样销售的结果,陷入了类似于“手术很成功,病人死了”这样的“销售很成功,客户没买单”尴尬、失败局面。

  而对于资深销售人员来讲,他们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市场磨合之后,已经在潜意识中懂得关注产品,不如关注客户更易成交这样的朴实道理。在演练过程中,他们呈现出与平时工作一样的行为模式,那就是:并不操之过急地要与客户建立关系、过早介入客户的购买流程,或者想要操控客户的购买行为。他们会比较善于等待、引导。当销售时机出现时,他们才会敏捷而有力地迅速扑上去,达成预定目标。一开始的时候,他们会先和客户之间有个眼神接触,表明:“我注意到你,我看到你了。”然后礼貌招呼客人:“先生/女士,你好。”然后,他们可能会等待片刻。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观察下对方的行为,并根据这样的基本信息来判断对方可能的潜在需求。如果客户主动询问,他们会乐于针对客户需求来展开介绍,回应客户的需求。不过有时候,销售人员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