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有个英国姑娘叫克里斯汀·戴维斯(Kristin Davis)。当她还是个穷女孩时,就开始独自搭便车环游世界。长大后,她成立了一个名叫“瑟尔玛与路易斯”的网上俱乐部,专给姑娘们提供独自旅行服务。有姑娘这样说,只有在独自旅行的时候,你才能完全沉浸于周围的景色和自己之前从未感知的幸福中。
“女人,你会独自去旅行吗?”新浪女性频道作了这样一个调查。6802名参与者中,有39.2%的人回答“是的”,其中36.9%的女人给出的独自出行的理由是“想逃脱日常生活,获得难得的独处时光”。
这是一段怎样的独处时光?最是孤独!但有人说那是种最温柔的孤独。曾有一个带着死亡心情的女人说:“如果我在路上死去,我就坦然面对,因为死过后我就解脱了。”所以,哪怕是想品尝最深刻的孤独,独自旅行的女人还是会隐隐期待绝望后的希望,所以,这是一场希望之旅。
在《旅行的艺术》一书中,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写道:“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和矛盾。”我们每个人都隐藏了许多的潜能和力量,日常生活麻木了我们对世界、对自己的感知力,而独自旅行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同自己身心亲密交流的机会——爱上独自旅行的女人的最大收获,是在旅途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我们都失去了爱的能力,我做独自旅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寻找爱。”
王敏 唱片公司宣传
我想,在这个城市里,应该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女人——没有爱,没有陪伴,没有共鸣,单枪匹马地生活,高负荷地工作。这就是我在北京的6年,即便面对电视镜头里真实的生死离别,也麻木到哭不出来的地步。我们都失去了爱的能力,我做独自旅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寻找爱。
我是带着期待爱的心上路的,带上所有平时收集到的小玩意儿:发卡、项链、领结、花裙子……像个孩子参加派对一样隆重且兴奋,撒欢似地登上了去束河的飞机。
关于爱的童话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很拽的女人住进了一家名叫“幸福三村”的客栈,老板正缺一个看院子的义工,这对她而言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她是一个走到哪里就瞎晃,很少去旅游景点凑热闹的女人。老板和她一样,是个很“敢”的人,坚持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她喜欢和这种人相处。
她的工作很简单,每天12点前坐到院子里,和进来的旅客打招呼、聊天,好像小时候在家一样亲切自在。她是真把那里当家了,所以主动揽了一堆“家务事”:仔仔细细地清理自己和老板合用的卫生间,每天幸福地采购鲜花,为了保持一个像束河的阳光一样干净的屋子,高频率地清洗床单衣物。早晨,她会戴上不同的小玩意儿,做不同的造型,然后到院子里与不同类型的过客相处,遇到自己喜欢的人,就上去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遇见诡异的对象,就像进入一个话剧角色似地与他/她瞎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她把“幸福三村”称作“我们家”。
幸福肯定是有感染力的,可能就是她的“投入”影响了他,他们越来越多地在一起谈论一些他们很少会和别人谈起的很碎很小的事情,还会每天海阔天空地编故事:比如一起养的“儿子”Pizza狗狗是卖烧饼的,他们还给所有认识的人取绰号,然后哈哈大笑……最后,他们发现自己其实都还是孩子,只是少年老成地装了很多年的大人。
接下来就是很俗却很拉风的爱的故事,他们穿着晚礼服去买菜,她坚持每天仔细地、充满爱地清理卫生间,每天买鲜花回来摆造型……
也许幸福三村这个名字原来只是一个期待,现在,它变成了一个当下的状态——幸福地生活。回过头来体味这份不期而遇的爱,才发现,有些东西只要心向往之,就具备了心想事成的能量。
“旅途中的独处会强迫人内观……回到家,我最真实的感觉是自己活过来了。”
陈念萱 星算师、台湾专栏作家、电影评论家
妈妈曾告诉我,在我刚到这个世界最早的24小时里,一没人抱,就会大哭大闹,还不停地抓自己的耳朵,好像强烈地预知他们以后会离开似的。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婚。中学毕业就必须独自养活自己。10岁父亲过世,我没掉一滴眼泪,不是不痛苦,而是把痛苦整个吞了下去,懵了。之后母亲离世……越是必须独处的人越是害怕独处,从小,我晚上睡觉不敢关灯,闭上眼睛是很恐怖的事情,我一直感觉内心深处淤积了一块厚重的伤,一直到30岁,朋友说我的眼神里有种没有办法宣泄的哀伤。
当语言无法尽然地宣泄一种情绪时,就会有旅行。要去很远的地方,去纯净的地方,文化落差会带来内心的舒缓,当身体感受到世界很大时,内心就会走出封闭的角落。
快30岁时,我第一次去了尼泊尔,那之前的日子,所有淤积的情绪都到了一个爆发的阶段,早晨醒来,就有不想活的感觉,甚至想尽各种死亡的方式,一整天脾气狂躁,声音尖锐。带着那种情绪,我借着一次找书的机会去了尼泊尔。20多年前的尼泊尔保持得相当原生态,没有柏油路,遍地黄土地。许多佛教老师隐居在那里,因书缘,我遇到一位老师,应他的邀请,就在他山上的寺院里住了下来。
那里的生活完全是簇新簇新的。最奇妙的是睡眠,它在那里变得不再狰狞,每天我都是心甘情愿地醒来,醒得非常透彻,不像在城市里,起床是件困难的事情,每天下床总要挨过一段迷糊的时间。简单的洗漱后,我会捂着一杯奶茶,走出房子,寺庙里传来渐远渐进的晨钟声“叮……叮……”,从轻到重,逐渐变快,持续半个小时,在整个山里飘荡。星星、月亮、太阳同挂在空中,雾从山对面飘过来,淹没整个山丘,艳红色的太阳像个小孩一样从山头溜出来,山里人正在不远处砍柴。中午回到寺庙,和老师一起吃中饭,每天的食物都很简单,白菜炒蕃茄加一碗米饭,却是食之有味。下午和大家一起讨论佛教,然后又是宁静的晚上……
旅途中的独处会强迫人内观。老师问我:“你开心吗?”
我说:“开心的。”
“为什么什么都没有却开心?”
“感觉放空了。”
这种空是轻的。但究竟是什么空了?我也不知道,那几天,我居然连想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只是与日月星辰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上自然,恢复生命之初的生活方式。物质上,我一无所有,身上的欲望与痛苦都被庞大而纯净的自然包容了、消尽了。我出门散步不带钥匙,只有亲肤柔软的衣服陪伴。偶尔去山下的小镇走走,陌生人给的友情因为没有任何人际关系隐藏的负担而特别容易让人接受。朴素的市民好像很久不聊天的朋友,处处都有人招呼我坐下喝茶、聊天。那时候,尼泊尔的人都是很柔软的,他们赤脚走在土地上,他们的笑容是舒服的,他们真的什么都没有,但好像贫穷是种恩德,会让人想哭。
就这样,我一个人在那片土地上停停走走。两个月后回到家,我最真实的感觉是自己活过来了。我可以很用力地呼吸,很好地休息,很顺畅地吃饭,我的身体恢复了在城市里与大自然交换能量的能力。夜里,我能关上灯,安然睡下,有不好的情绪浮上来,我能平静地与它相处,等待它慢慢退潮。我会时不时放空自己,会问问自己的心真正想要什么,不去抗拒。现在,我50多岁,却是越来越快乐,整个人生,似乎是倒过来活的。
女人,准备好独自上路!
询问自己是否可以忍受孤独,害怕和孤立无援,是否可以面对诱惑和预计出现的危险,并能果断准确地作出判断并采取行动,是否可以不在乎走之前的期望变成回来之后一无所获的落差。当然,最关键的问题是,你的亲人是否支持你的独自旅行,家人的担心也是种心理负担。不要盲目选择路线,有些地方如果你不是资深女“驴”,最好就放弃吧,风花雪月的旅行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要为难自己呢?出发之前强烈建议在携程、磨房等著名旅游论坛上了解充足的当地资讯,把一些网友推荐的当地导游的电话记在手机里。
■ 适合独女的网站、论坛:
正是因为一个人,所以还是事先做些准备吧,去几个火热论坛了解下实地情况,不要让本已失重的心更没底。
驴友网:
携程网互动社区:
旅友自助——华声论坛:bbs.voc.com.cn/forum-39-1.html
磨房:
■ 跟着机票去旅行
有些网站能提供一个月后的特价机票,如果从上海飞青岛才99元,何不以此为下一个旅行目的地呢?( )
■ 上一本书
有时,带上一本适合的书比带上一个不合适的人更贴心。
《第一次一个人旅行》
《再苦也要去旅行》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对于走惯了的人,旅行和朝九晚五的工作一样,会成为一种习惯……但现在,我不会轻易地去独自旅行了。”
Jennifer Liu 企业白领
关于缘分,我有段神奇的经历,一次在马来西亚旅行,旁边的度假屋里住了一对瑞典夫妇。我们在一起做了一个星期的邻居。然后各奔东西,几个月后,我到瑞典旅行,在斯德哥尔摩的一家百货商店里试鞋子,回头一看,那对瑞典夫妇居然就在我背后的同一张沙发椅上,竟然也在试鞋子。他们的家并不在那儿,我们的偶遇只是他们周末旅行的小插曲。
缘分、艳遇、爱情……一个女人独自上路,没出门前,往往就会在心里暗暗想着一些东西。但当一个女人习惯了独自上路,习惯了世界的多样,甚至是习惯了凶险和不测,心里就不会再多想什么,因为旅行掺进了越来越多的现实和司空见惯。
我曾经在旅途中遇到一个瑞典男孩,相谈甚欢,旅行往往因为想象而美好,半年后他来到中国,希望我能够和他回到瑞典生活。于是,当时不很懂得爱情的我,为了爱情义无反顾地移居瑞典。因为对方要学习,我本想揽下承担生计的重任,像卓文君当垆卖酒一样,在大学里开一间特色小吃坊,把中国的传统小吃带到当地……但所有的一切都是行不通的。面对真实生活,许多旅途中产生的美好想象都变得如此无力,甚至成了假象。无可奈何,我们别过……
但我依旧相信缘分,因为不知多少时日过去后,在纽约,我们竟然再次不期而遇,而这次,仅仅是偶然相遇而已……我们让缘分保持了它原来的短暂和美好。
好几次从美好跌回现实的经历,让我渐渐变得能心甘情愿地回归到我的日常生活当中。我在美国的旅途中生下了一个宝宝,这彻底把我拉回到现实生活中。当我真实地触碰到他的肌肤,感觉到他轻微的呼吸时,我的心底就生出了一股确定的力量——我要带他回家,回到中国,在那里生活并成长。自从有了孩子后,我不能也不敢随便辞职或者请长假,我也不会轻易地去独自旅行了。因为责任成为一个必须承担、而且会让人充满动力的词。比起缘分,我知道这是必然且确定的。
我要独自上路
■ 和别人一起旅行难免相互迁就,我很敏感,所以选择独自旅行,最美的是,这能让我体验到一种眼睛想旅行的乐趣,感觉非常自由。——刘谨
■ 我并不想做生活的强者,所以我觉得独自旅行是场彻底的逃脱。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能粉碎我们身上的一种内在背景——远离亲朋,伪装被摘除,彻底放松,感受空旷。——何熠
■ 陌生的地方具有平复情绪的神奇功效。我有间歇性出逃症,一到情绪周期就会即刻上路,每当我从车站出来,踏上陌生土地,我就能喘气了。——石达
■ 独自旅行是会上瘾的,它能激发人本身潜在的能量,很多平时不敢尝试的东西都变得异常有吸引力,比如,垂钓食人鱼,与自然生物“搏斗”的过程都值得珍藏一辈子。这也许和我自己内心的不安分有关。——方欣焕
我们无法独自上路
■ 我曾经一个人旅行过,那时的我对悲伤上瘾,好象只有流浪才能缓解内心淤积的痛苦,后来我遇到一个男人,他对我说:“以后你走到哪里,我都陪你。”那之后,我再也不想一个人上路了,两个人在一起,真好。——徐益
■ 我结婚之后就做不到独自上路了,得不到批准啊。——诸子系
■ 一个词:危险。女人本来就是弱势群体,现在社会也不安稳,何必提高生命风险系数呢。——李轶丹
■ 我怕孤独,喜欢集体活动,讨厌自己在陌生地方没人认识的感觉。——李歆元